风口观察 | 最高10200欧元!德国家庭光储充补贴再加码,中国光伏企业忙抢位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3-09-09

风口财经记者 牛晓芳

  随着9月以来光伏产业链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透过财报数据,行业观察者们也在观望,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行业,下半年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新赛程的号角已吹响,龙头们早已积极行动,例如,隆基绿能在半年业绩说明会上高调宣称要转向BC技术路线;通威股份大手笔下场投建硅片,企图实现“大象转身”;8月底,跨界光伏的创维集团宣布首台逆变器下线,在光储一体化道路上立起新的里程碑。

  另一个为行业提振的消息是,9月初,德国更新了家庭光储充补贴新政策,一个家庭最高补贴金额可达10200欧元。海外主要市场的持续政策激励为国内出海企业增加了底气:在光伏产业迎来新纪元之际,眼前仍是一片蓝海。

最高补贴10200欧元,海外“家庭光储充”一体化市场持续释放利好

  据官方消息,9月初,德国家庭光储充补贴新政策出台。数据统计,尽管8月来电动汽车的比例持续上升至20%,但依然无法与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抗衡。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交通部最新投入5亿欧元的补贴项目,申请者最高可以获得9600欧元的补贴,专家预计补贴会覆盖家庭光储充系统投资总金额的25%。另外,购买V2G双向充电桩的申请者,最高补贴可达到10200欧元。该补贴自2023年9月26日起即可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细则中,将“家庭光储充”的概念列为重中之重。细则规定,家庭获得补贴的先决条件是,充电桩、光伏系统、储能三个产品必须一起购买,且需用于家庭电动汽车充电。

图源:视觉中国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政策出台无疑会进一步刺激本就旺盛的德国家庭光储充市场需求。根据欧洲光伏协会数据和EV tank显示,2022年欧洲户储新增装机约5.7GWh,同比增长147.6%,其中德国以1.54GWh位列第一,覆盖了超过20万个家庭。此外,据Battery Charts最新数据,2023年上半年德国户储新增装机数据同比增长170%,持续展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如今,将“光-储-充”成套方案作为强制配置的更激进的补贴政策更似“烈火烹油”,让德国乃至欧洲这个本就极度内卷的良性市场,成为值得每一个中国光伏企业深耕布局的战场。因此,毫无意外的,同德国居民一同对新政策“眼前一亮”的,还有遥远大洋彼岸的中国光伏企业们。“这说明我们一开始就选定了光储充一体化方向,是选对了。”国内某跨界光伏品牌负责人感慨。

  在国内,强制配储的政策正逐渐从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向工商业、户用光伏等分布式光伏转移。例如江苏昆山和苏州、浙江诸暨、山东枣庄及河北、河南,都陆续出台了分布式光伏配储的相关政策文件,配储要求在装机容量的8%-30%之间,具体的配置方式不限,自建、共建或租赁均可。上个月,浙江金华发文要求新建设的非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照装机容量的10%以上配建储能系统,额定功率下连续放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据业内人士透露,其他省份和地区的配储政策也都在路上了。

光储一体化布局显优势,企业抢位拉开序幕

  实际上,在光伏行业欣欣向荣的2023年,企业的生存状态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从近期最新披露的2023上半年财报看,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五大光伏组件企业以净利润同比增速40%-325%、组件出货量增速35%-70%的优秀成绩脱颖而出,但其他一梯队之外的企业市值则遭遇“腰斩”。行业马太效应突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龙头企业退无可退,扩产、增量几乎成为必然选择,行业产能过剩也为资本所担忧。

  卷技术、拼效率、价格战、忙融资、急扩产……光伏行业下半场竞争还能有哪些想象空间?转战光储一体化战略是一条出路吗?

  海内外持续的利好政策验证了光储充一体化企业的选择,也给打低价策略的零部件供应商施加了压力,甚至,为更多无法提供“光-储-充”成套方案的企业设立了更多杀出重围的阻碍。

图源:视觉中国

  “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对全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都有利,但是肯定是对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说,优势更明显一些。”一家光伏企业海外负责人表示,“在面对海外客户时,我们能拿出从光伏到储能的一整套产品,这也是我们立足海外市场的一个差异化优势。”

  体现行业风向的各大行业展会,也透露出产业最新动态。参加过多次海外展会的光伏资深从业者夏爱民告诉记者,在今年欧洲几个国家举办的几次光伏、储能、新能源展会上,就发现“中国面孔”虽以绝对优势霸占国际市场,但能提供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仍是少数。而在今年8月底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展览会上,这种“少数”正在走向“多数”,包括爱士惟在内的多家企业携带最新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亮相展会。此外,早在此前,头部光伏企业早已嗅到风向,开始布局光储一体化。9月7日,协鑫集团发布了五款光储充算一体化新品,以迅猛姿态在新赛道抢位。

机会: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发展二十余年,我国光伏产业已成为一张“中国名片”。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绿色产业动能充沛。其中,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超过2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

  根据7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光伏全球供应链特别报告》,2025年时,全球光伏组件生产关键部件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根据在建产能预测,届时中国多晶硅、硅片在全球的生产份额将达到95%。

  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巨大的蛋糕与潜力无限的前景面前,仍有无数细分领域值得踏踏实实挖掘与探索。

  “海外家庭光储充市场增长迅速,最大的痛点也是最大的限制因素是,安装时间长、效率低,安装人员短缺,以及储能电池缺乏。”一家光伏企业海外负责人介绍,“比如意大利的用户购买光伏产品后,预约安装要排到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以上都有可能。”在其看来,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具备优秀一体化服务能力的企业与可提供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极具优势。

图源:视觉中国

  “国内在这方面是有经验的,我们可以基于原有的相对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自建新能源一体化服务体系。”这位负责人介绍,此外,当储能设备走进家庭,成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如何让其体积更小,更具设计感、美感,真正融入家居环境而不突兀,都是企业在面向海外市场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国内企业近日兴起的技术路线比拼,还是出海市场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面对市场质疑与资本担忧,光伏企业都用蓬勃活跃的姿态展示着一种韧性:试图冲破对“度电补贴”的高度依赖,在内卷与高压下,持续开拓着行业的多样性发展之路。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