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满楼 | 央媒再提“房住不炒”,有何深意?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3-08-23

风口财经记者 张亭旺

  8月23日,《经济日报》发文:“房住不炒”定位不会改变。

  从时间节点上看,此时距7.24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房地产正好一个月。

图片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巧合还是有意?

  7.24会议对今年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作出部署,由于本次会议未提“房住不炒”,自此以后,便出现了“房住不炒”已过时的言论。

  作为中央大报,《经济日报》发文“正视听”。文章批驳了有人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认为“再提‘房住不炒’已不合时宜”的错误认识,重申了“房住不炒”定位仍然要坚持,没有过时。

  值得注意的是,“房住不炒”已成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一项总原则,这点毋庸置疑。

  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下正值房地产市场“冰点”,此时再提“房住不炒”,令不少人心中疑惑。

  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房住不炒”,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当时的背景是,房地产行业的总量跨上了新的台阶,彼时房价狂飙,炒房乱象丛生。

  但是现在,“炒”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一则是因为城镇化的速度在减缓,人们的住房需求释放已经到了一个节点,很难再像以前一样有大幅的放量;二则是这一届年轻人由于就业和生活压力大,很多人甚至都懒得结婚,更不用说买房了。(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从楼市成交数据上更能直观看出需求端的低迷。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656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5%,跌幅较1-6月扩大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70450亿元,同比下降1.5%,而1-6月还保持正增长1.1%。

  简单测算得出,1-7月,全国商品房均价为10584元/平方米,比1-6月下滑0.16%,房价已持续两个月下跌。

今年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不仅是成交量价齐跌,房价下跌的城市也越来越多。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作为样本的70个大中城市,有65个城市的二手房房价同比下跌,63个城市的二手房房价环比下跌,下跌的城市数量比上月继续增多,几乎快接近全军覆没。

  如果和去年7月份做比较,今年7月份,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分别同比下跌了1.4%、2.7%和3.5%,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0、0.3和0.1个百分点。如果和今年6月份的房价做比较,一、二、三线的房价分别环比下降了0.8%、0.5%和0.4%。

  需求减少、房价下跌,此时再提“房住不炒”,显然不是为了“打压”市场活跃度。

  实际上,“房住不炒”向来就有两层含义,一是“房住”,二为“不炒”。只不过,在过去几年,“房住不炒”的重心一直放在“不炒”二字上。

  而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屋首要的职责就是要扮演好“住”的角色,政策的重心要变,要一如既往的支持居民的住房需求,要强化对居民住房需求的保障。

甘肃张掖:一楼盘建设项目现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房住”的应有之义。换句话说,要确保百姓住有所居,且更加宜居。那么,该如何做呢?

  7月底至今,中央多部委密集发声“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近期,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认房不用认贷”、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等政策导向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在相关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下,已有部分地方和机构积极响应。

  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先后发声,将结合自身房地产实际情况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河南郑州、广西梧州等地优化住房套数认定标准,江苏的镇江、扬州、苏州等多个城市出台购房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广东东莞:“城中村”火炼树拆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当下时点,强调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不仅可以给房地产市场注入信心,与旧城改造相关的规划设计、装修板块或将迎来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基建投资托举经济,同时改善居住环境也带动居民消费,这均有利于提振信心、扩大内需。

  正如《经济日报》所言,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持续推进,农民走向城市有大量住房需求。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仍不断升级,对好房子,对改善居住条件同样有大量需求。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还是发展房地产行业新模式,都是为了提振内需,也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