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北上深接连出手!未来三年,机器人产业“起飞”?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3-06-28

风口财经记者 张亭旺

  不到一个月,深圳、北京、上海发布重磅文件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6月28日午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前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到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算力等多方面作出指引。

  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引领,将利好国内相关行业发展。

北京:

到2025年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300亿元以上

  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

  到2025年,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行动方案》提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以3C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牵引,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品攻关和产线建设,加速全产业链自主化进程。

  《行动方案》称,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场景数据支持,提高模型通用性和实用性。突破大模型多模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图像、文本、语音及力、热、电、磁等多模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征,开发大模型高效微调算法,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打造全行业广泛参与、互动优化的大模型生态,推动模型性能迭代提升。

  《行动方案》指出,培育机器人优质企业。聚焦医疗健康、协作、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引进1—2家国际一流的机器人整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打造规模化产业集群。面向特种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支持和推动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预期的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

上海:

2025年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60台/万人

  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算力等多方面作出指引。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为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提高制造业数字竞争力。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机器人是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关键一环,《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到360台/万人,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机器人应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不少于2万台等细分目标和要求。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有望推动传统机器人零部件需求的提升,利好行业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要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建设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等领域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虚拟显示等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在成熟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之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产业,有望引导人才聚集,加速新技术的迭代发展。

深圳:

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其中提到,深圳将聚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并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行动方案》提出,深圳将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行动方案》指出,聚焦通用大模型、智能算力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实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扶持计划,重点支持打造基于国内外芯片和算法的开源通用大模型;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研发和迭代商用通用大模型;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载体扶持计划,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5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行动方案》无疑是深圳推动智能机器人加速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在去年6月,深圳就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其中对发展智能机器人行业,在各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划:

  1、产业规模跃升。到2025年,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其中无人机产业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实现快速增长。

  2、创新能力提升。到2025年,我市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精度、可靠性、平均寿命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1个省级或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20家企业技术中心。

  3、产业应用拓展。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电子信息、汽车、教育、安防、物流等领域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智能机器人深度应用案例,实现智能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4、产业生态优化。到2025年,打造一批检测认证、标准制定、知识产权运维等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配套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智能机器人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未来三年

机器人产业迎来星辰大海

  2023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机器人研发建设。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引领,旨在在2025年之前完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有效突破,将利好国内相关行业发展。

  实际上,2023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受特斯拉引领,2023年以来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机器人,抢先布局战略高地:openAI投资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1X,特斯拉建立X.AI研发gpt,谷歌研发PaLM-E平台为多模态语言模型和机器人搭建桥梁。等等。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民生证券指出,对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而言,适龄劳动青年的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机器换人大势所趋。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终端设备,在制造升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我国有望引领“机器人+”时代。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市场是硬道理。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我国庞大而全面的工业基础为自动化需求提供了天然土壤;另外我国是全球最多人口的国家之一,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不断上升,居民购买力与消费水平的攀升带来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升级宏观背景下服务机器人市场空间的开拓将更容易实现。

  2、我国已具备成熟的技术。智能手机及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实质上也为现阶段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奠定了大量技术基础。

  3、我国拥有全世界最适合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土壤,例如低成本敏捷供应链、低成本清洁能源供给、工程师红利、广大数据收集场景。就国产机器人而言,我国制造业结构多元,工业机器人应用长尾效应明显,这利于国产厂商暂时避免与“四大家族”正面交锋,逐步积累并突破核心技术,从而实现弯道超车。随着国产品牌持续的人才和研发投入,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厂商目前正在由守转攻的转折点,未来3-5年我国在制造水平及成本上有望全面赶超国外水平。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