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调查丨与Siri本质相同的GPT,是chat还是cheat?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3-02-08

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围观了两个多月ChatGPT的爆火之后,中国AI市场终于盼来了国产版ChatGPT的“好消息”。

  ChatGPT,是由美国初创公司OpenAI开发、并于2022年11月30日上线的对话式AI模型,能实现回答问题、撰写文章等指令,上线短短5天,用户量即超过百万,两个月后,月活用户已突破1亿,是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

  随着ChatGPT的全球走红,“坐不住”的科技巨头们纷纷躬身入局:2月7日,百度正式官宣,将在3月份完成其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的内测,面向公众开放;同一天,谷歌也表示将在未来几周推出实验性对话式AI(人工智能)模型Bard;2月8日,微软随即宣布推出由ChatGPT支持的最新版本Bing(必应)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

  “科技巨头们的入场恰恰能够说明,ChatGPT在核心技术层面并没有颠覆性创新。”国内一家头部科技公司总工程师刘昊向风口财经表示,何为ChatGPT技术的底层逻辑?其被复制的可行性有多大?在中国如何实现ChatGPT的商业化落地?记者通过与几位业内专家、学者的对话一一解答。

颠覆性搜索体验≠颠覆性技术创新

  输入问题,得到回答。人类与机器的类似对话并不是什么新鲜形式,可为什么偏偏ChatGPT如此受欢迎?

  记者带着疑问体验后发现,和市面上现有的语音助手相比,ChatGPT的功能更为强大和灵活,更适合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例如,除了撰写代码、解数学题等理性作答之外,ChatGPT还在模仿某人口吻、谈论主观看法等感性问题的作答上处理得游刃有余,这就使得它比普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更加像“人”,成为兼具“智商”与“情商”的存在,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可谓颠覆性的。

  “要达到这种极佳的用户体验,至少在两个方面,ChatGPT 是足够优秀的,一是它强大的学习(计算机通过输入的样本数据进行调整参数、输出答案)能力,二是它所处理的庞大的数据量。”刘昊向风口财经记者解释,对于ChatGPT 这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讲,强大的学习能力来自于大规模的、海量的文本数据训练,通过对其不断地监督学习、人工纠错、强化学习进行对话模拟,最终形成越来越接近于人类语言的语言模型。

  “ChatGPT的本质就是一款语言模型,其核心技术并没有颠覆性创新,这与我们熟悉的siri、小爱同学是一样的。”刘昊试着用更为通俗的例子来解释,“区别就在于,ChatGPT的学习能力更强,处理的数据量更大,而siri、小爱同学的学习能力、数据量都要差很多,相当于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幼儿园小朋友。”

  道理都能懂,只不过“幼儿园小朋友”要想达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想想都不太容易实现。刘昊表示,人工智能学习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硬件和软件,而芯片、算力、算法又直接决定了软硬件的发挥。“目前在技术方面,国内外发展水平仍有一部分差距。”刘昊坦言。

  “当前国内还没有看到能够和ChatGPT相提并论的算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的表达则更为直接,他表示,ChatGPT并不是一蹴而就,当前国内厂商面临着算法优化能力有限、算力成本过高、数据质量不好三大瓶颈,对于初创AI企业来说,这笔投入值不值得,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ChatGPT的商业之路:替代还是辅助?

  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ChatGPT之所以能够让人如此疯狂,更多是因为它可能提供的丰富的消费互联网应用场景,由此带来的“钱景”使整个AI产业看到了一丝曙光。

  根据Gartner曲线,一项新兴技术从萌芽走向市场成熟,需要经过市场泡沫的产生与破灭。而从2020年开始,业界认为AI产业已经进入泡沫破裂的“死亡之谷”。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AI产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B端(企业用户)和G端(政府用户),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AI产品的市场扩张。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曾表示,未来AI要取得革命性的盈利突破一定是在C端,而此次ChatGPT在触达形式、场景上的创新,无疑会为解决AI产业的C端盈利焦虑提供良好的借鉴。

  盘和林告诉风口财经记者,ChatGPT是算法和数据积累后的成果,随着数据积累越来越多,ChatGPT主要功能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助工作,例如帮助人类写文案、写代码,另一个是AICG(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就是替代人类创作内容。

  刘昊也认为,ChatGPT的商业化路径最早会在一些辅助类工作方面落地,例如政企办公、智能客服或者一些常规性的公文写作等等。同时,刘昊强调,ChatGPT所完成的工作本质只是对人类现有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并不能真正代替人类思维完成创造性工作,因此即便将来ChatGPT能够渗入到各行各业,在很多场景应用中仍然存在劣势与缺陷。

  盘和林则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去考虑ChatGPT的商业化发展路径,他表示:“限制ChatGPT的,一个是算力成本,运行ChatGPT需要比较高的算力,那也就意味着未来应用会要收费,而收费会让用户兴趣度降低。另一个是应用普及度,很多算法会选择开源,但开源又会限制企业盈利能力,也会限制普及度。”

危险的创新:chat还是cheat?

  英国著名学者大卫·科林格里奇曾在“科林格里奇困境”理论中指出: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相应的进步,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也会引起另一种问题。ChatGPT固然实现了科技的革新,但也有可能带来法律、安全、伦理风险,甚至滋生犯罪。

  据了解,国外不少学生已经开始使用ChatGPT代替自己撰写论文。据在线课程供应商Study.com面向1000名18岁以上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个学生中就有超过9个知道ChatGPT,超过89%的学生使用ChatGPT完成家庭作业,48%的学生用ChatGPT完成小测验,53%的学生用ChatGPT写论文,22%的学生用ChatGPT生成论文大纲。

  “利用ChatGPT代替自己进行写作业、写论文的行为都属于欺骗。”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向风口财经表示,对此,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自然》都已发文明确表示:AI不能成为作者,如有违反,将造成科学不端行为。

  此外,翟巍还强调,ChatGPT会涉及到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符合国内法律法规要求。例如,通过这块软件,可以分析出国内各行各业公众感应趣的话题等,从而对国内各行各业公众进行分析,这对我国可能导致潜在的经济风险。

  “ChatGPT是具有革命性创新特征的新产品,它可能导致搜索引擎、文书撰写等众多现有行业崩解、消亡,从而产生一系列伦理问题。”翟巍坦言,因此他建议:社会各界应尽快为ChatGPT以及相似产品的发展建章立制,设立具有前瞻性和约束性的基本伦理标准;逐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ChatGPT的功能开发、适用场景、迭代升级逐步纳入监管范畴;预估ChatGPT类产品的深远影响,及时调整宏观产业格局,为可能被ChatGPT类产品替代的若干行业的消亡制定预案。

  “从长远来看,ChatGPT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审慎监管,趋利避害,防范它的负面效应,并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正向效应。”翟巍表示。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