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潮中的专精特新丨海之晨:工业智能化细分赛道为机器植入“眼睛”“大脑”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2-12-10

文/图 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在传统产业加速“智变”的当下,如果能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脑”,是否就意味着车间的机器能够完全像人类一样,通过感知周围环境来判断处理信息?

  专注于机器视觉领域的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之晨”),就是这样一家专为机器打造“眼睛”和“大脑”的专精特新企业。企业诞生的十余年间,海之晨聚焦手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及光伏半导体细分领域,是山东省最早涉足机器视觉的企业之一,已拥有省内规模最大的研发设计团队。

  作为山东机器视觉的“开拓者”,海之晨是如何成长为工业智能化细分赛道上的一匹“黑马”的?

聚焦三大细分领域

为机器植入“眼睛”“大脑”

  “机器视觉是工业互联网的刚需,相当于给机器装上了眼睛和大脑。”海之晨董事长陈栋表示,融入3D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使机器思考得更像人类。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分支,也是智能工厂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于分拣、引导定位、精密测量、瑕疵品检测等生产工序。

  一直以来,机器视觉的应用需求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汽车等少数先进制造业。近几年,在市场和政策的驱动下,国内机器视觉快速发展,应用领域拓展到机械、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行业,海之晨业务范围也由此迎来了快速扩张。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生产工艺的优劣程度其实是很难把控的。”海之晨市场总监郭治卿以电子零部件的制造为例向记者解释,“例如LED的位置、BGA的圆满度、针脚是否齐平、位置是否准确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3D机器人视觉系统。”

  通俗来讲,海之晨研发设计的3D机器人视觉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由相机、线缆和视觉控制器组成,负责捕获相关信息,软件部分则是一款名为Hi-Smart3D的软件。硬件抓取信息,再将信息传输给Hi-Smart3D进行处理分析,两者“强强联合”形成三维检测系统,便可成为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策略。

  “不同于传统3D检测软件的半自动化模式,Hi-Smart3D可实现测量与处理生成结果的全自动化,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开发检测模块,检测时间大约能节省三分之二。”郭治卿向记者表示,此外,这套3D机器人视觉系统还可识别零件的形状、位置、姿态信息,并引导机器人自主选择最省时省力的轨迹路线。

  目前,海之晨的业务范围已涉及高科技/3C、汽车零部件、面板半导体、农业农产品、光伏、钢铁冶金和能源电力七大细分领域,覆盖生产前-中-后全流程,其中,在手机、汽车零部件和光伏半导体三大领域,已经占到全省30%以上的市场份额。

“供应关系”变“联合攻关”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2011年海之晨诞生之初,机器视觉行业尚处于爆发的前夕,如今11年一晃而过,行业已具备千亿规模,企业也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内的“最大规模”。

  回顾这些年陈栋发现,企业在成长的同时,行业里的角色关系也在发生转变。以往,机器视觉偏重各环节的单点应用,用户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是采购关系;而在工业互联网时代,面向特定行业、特定产品或特定工艺的非标需求越来越多,单点应用延伸为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供应商的产品技术必须嵌入到用户的生产工艺之中,双方由供应关系变为联合攻关的合作伙伴关系。

  与淄博马克杯生产企业的合作就是个典型案例,在该合作中,海之晨为其制定了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在企业的毛坯抓取、上釉、烧制、检测等工序上使用了海之晨的3D机器视觉工作站,进而再在当地陶瓷行业进行推广复制,建立行业平台,从而实现了淄博整个马克杯产业的蜕变。

  “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劳动力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买不起机器视觉工作站,即使买得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人员进行设备的运维和升级,出现不会使用的情况。”郭治卿向记者一一列举制造业企业的痛点,因此制造业企业急需一整套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整套创意解决方案中,3D视觉和机器人组成通用主体,成本占比达到85%,外围部分为夹爪和围栏等低技术含量设备组成。”郭治卿向记者解释,这样一来,85%的设备可以重复利用,属于非标定制的部分仅仅只有15%。

  郭治卿以海之晨聚焦的刹车盘行业为例算了一笔账,通过导入整套方案,可以省去来料隔板、拆框锁框等人工干预作业,实现高效、柔性、紧凑的全自动生产作业模式,一套生产系统每天可增效10%,同时减省10%~20%的人工成本,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数千万A轮融资

开启资本化道路

  作为新兴赛道中的小众分支,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前景广阔,有机构预计,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之下,2025年全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美元。

  相比康耐视、基恩士、欧姆龙以及巴斯勒等少数国际知名厂商,国内机器视觉产业多以系统集成为主,头部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而完成从核心软硬件到系统集成的产业链布局,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恰恰是海之晨的优势所在。

  “3D工业相机的扫描速度、精度取决于激光振镜,这一核心部件我们做到了行业领先,同时延伸出来的激光快反镜技术,正在6G激光通信领域蓄势待发。”陈栋表示。

  作为省内机器视觉领域的“开拓者”,海之晨已手握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订单,2021年完成合同订单额近2亿,行业客户包括华为、中国重汽、潍柴、金麒麟、大众、特斯拉、歌尔等。

  对于当下的海之晨而言,资本化的道路也越来越清晰。2017年,海之晨曾获得青岛市市北区科高创投投资中心(有限合伙)、青岛聚海成股权投资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领投的PreA轮数百万元融资;2021年12月,海之晨又获得山东省科创新动能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编辑:孙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