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潮中的专精特新 | “独角兽”以萨的数字化发展逻辑:让技术与场景双向奔赴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2-07-12
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
AI(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在这个“高手如云”的行业,有一家来自青岛的人工智能企业,近三年来,以高达125.33%的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狂奔,它就是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以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底,以萨技术IPO(首次公开募股)材料申报获上交所受理,朝着资本市场又迈进一步。
以萨技术的荣光不止于此,这是国内“AI+大数据”双领域落地应用的“独角兽”和“隐形冠军”,开创了全国首创全目标一体化识别解析,更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当前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的行业格局下,以萨技术何以“稳赚不赔”?以萨技术又是如何用好AI这一工具,唤醒沉睡的“数据金矿”,成为AI“实干派”的先锋?近日,风口财经记者走进以萨技术,一探究竟。
人眼能识别,图像就能解析
AI入局,能够给智慧安防带来怎样的变革?
通过监控捕捉到的电动车反光镜里模糊的人脸图像,以萨技术为警方提供的技术平台可以关联分析出完整链条,协助警方进行全域搜寻捕捉,从而抓到目标。这种通用模糊场景下的人脸识别能力,以萨技术属于业界前列。
实际上,以萨技术的技术算法,在设计最初就是为了通用、模糊的场景而设计的。在踏入平安城市领域之时,以萨技术就将目光锁定相较于人脸识别难度更高的车型、车辆特征算法开发,随后逐步攻关视频结构化分析、人脸识别等更为丰富的AI应用算法。
这种模糊处理技术有多强?只要在人眼能识别的维度,不管照片和视频原本的用处是什么,哪怕原来是拍人脸的,背景里有一辆车,技术也同样可以做一体化的全量解析。
在数字城市建设浪潮中,已建资源没有充分整合,重复和盲目投入问题凸显。以萨技术研发的这种可应用于全域数据资源的AI视频图像全息融合一体化识别算法,正是数字城市建设“利旧统新”的先锋——不需要城市把原有的基础设施、前端采集设备重建和更新,就能够把非标图像资源标准化,把既有数据资源充分整合,唤醒沉睡的“数据金矿”。
与行业内诸多人工智能企业不同,以萨技术的主要业务不仅是追求算法参数指标极致化,而是通过大数据汇聚融合,构建大数据应用平台,再由平台强大的超脑运算能力,实现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
以萨技术积累了全栈的数字技术能力,自主研发了包括“以萨技术视频图像AI全息融合一体化识别算法”和“以萨技术雷霆实时高速分析数据库”多项性能领先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以及国际空白。
技术落地,先从应用出发
在外界看来,作为有门槛的前沿技术产业,AI总是被贴着“遥不可及”的标签,但是在以萨技术,AI并不是“空中楼阁”。
“技术要在市场上产生价值,要创造生产力,AI只是一个工具,不解决问题的技术没有价值。”以萨技术副总裁、产品事业群总经理王堃说道。
以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产品事业群总经理王堃介绍以萨技术
在以萨技术,所有的技术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演进,都是基于用户驱动、需求驱动、实战驱动,研发团队在场景需求里打磨技术由业务牵引技术发展,从而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
“以萨的产品经理和研发人员长期驻场,跟客户一起调查研究,长此以往甚至比客户更懂业务。”王堃介绍,入选公安部“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引导计划”的“以萨神眼”车辆大数据系统,正是基于办案民警的实际使用痛点研发,系统上线后,已帮助公安部门破获多起重要案件。
以萨技术的落地能力不仅限于平安城市,在“数字抗疫”领域,依然有以萨技术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萨技术仅用3天时间就推出了新冠疫情防控动态感知预警平台、手机端防控App及疫情防控信息登记系统,在西海岸新区成功应用后,向全国公安机关免费推广。
在“技术+需求”双驱动下,以萨技术推动着人工智能向着“普适性”进发,向着城市更深处的细枝末节渗透,将落地场景从点连成了网。
今年5月,由以萨技术研发的西海岸新区“市民一家亲”小程序正式上线,该程序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多方资源,市民登录后便可享受生活缴费、职海冲浪等个性化便捷服务。
据介绍,以萨技术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及公安部行业标准,如国家视频图像结构化标准、全国车辆结构化信息标准。如今,在平安城市领域,以萨技术的解决方案覆盖公安部、20余个省级公安机关及200余个市级和县区级公安机关、20余个市级和县区级公安交管部门、10余个市级和县区级政法委员会;在数字城市,以萨技术的数字政府解决方案覆盖北京、天津等地的政府单位及企事业单位。
一个“龙头”撬动一座城
今年6月底,以萨技术IPO材料申报获上交所受理,透过近500页招股书,能够看到以萨技术正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壮大。
在当前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的行业格局下,以萨技术却是少有的能盈利的AI公司,近三年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5.33%。
近年来,以萨技术相继被评为“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山东省公安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重点大数据企业”、“山东省独角兽企业”及“山东省人工智能行业优秀企业”。今年,以萨技术又获评“国家重点软件企业”。
以萨荣誉墙
从以萨技术的会议室向窗外望去,海景被绿树掩映,这里不仅是西海岸新区的黄金海岸,更是这个GDP总量4000多亿元的国家级新区创新活力最强的地方。一座城市和企业最好的关系,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城市,承担着为企业成长输送“养分”的重任,而优秀的企业总是能够“反哺”和引领城市发展。
今年4月,以萨技术被授予“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链主企业”是产业链的“火车头”,能以一己之力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前景,抓好“链主企业”的发展就等于抓住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牛鼻子”。
这样的“官方认证”意味着,在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上,以萨技术已经成为“当家人”和“协调人”,成为撬动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支点。
人工智能产业,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场景落地,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以萨技术建议在青岛识别并筛选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是区域内人工智能企业优势突出、能够快速实现成果转化的项目。
“作为链主企业,以萨技术正探索人才引育的新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形成青岛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王堃表示,以萨技术在西海岸新区有400余人的核心技术研发和服务团队,并建立了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等15个人才飞地。
“人才飞地”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将传统的“本地筑巢”模式转变为“异地筑巢”,实现研发、生产两地化,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的孵化前沿阵地和人才引育的重要窗口。
建起一个龙头,带动一片产业。目前,以萨技术正在稳步推进西海岸新区平安城市赋能数字城市公共支撑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和西海岸新区新市民服务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将集全智之力把数字西海岸打造成全国样板。
数据交易中心进阶,“数据银行”呼之欲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陈邵华
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青岛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科技的广泛应用功不可没,但现阶段,数据孤岛问题依存、数据流通壁垒尚未消除、数据权属仍尚不明确。在这样的环境下,“独角兽”企业以萨技术提出“数据银行”概念,通过数据银行建立共享体现,实现原始数据和数据服务的共享和交易。同概念的数据银行在国内并不多见,青岛能否在省内第一个吃到“螃蟹”?在数据交易2.0时代,数据银行VS数据交易中心,未来将是谁的主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以萨技术寻找真相。
>>>概念解读
“从源头防范滥采滥用”
记者在以萨技术展厅看到,屏幕上清晰展示着作为全球独角兽500强企业对数据技术从“算法为王”向“技术落地为王”转变的企业发展逻辑,企业介绍中“数据银行”等涉及政府层面倡议性概念的提出,更是彰显这个青岛市大数据高成长型企业的政治站位。
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测算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突破1749亿元,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如此庞大的数据市场规模,亟需一个统筹健全数据管理权、运营权、开发权及监管权等多维权限的权责设定、授权及监督体系。”以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产品事业群总经理王堃介绍,基于此,以萨技术发起倡议,由政府主导设立数据银行,以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互联互通。
去年全国两会中,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的议案和提案,包括建议加快数据立法,推进数据确权,设立国家“数据银行”,这里的概念主要指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对统一管控的重要数据保管存放。普华永道2020年发布的《数据资产生态白皮书》中也提到“数据银行模式”,主要指借用狭义银行存贷服务方法来探索更好利用用户数据的商业模式。
“目前数据交易在实践中还面临隐私保护、安全等多方面约束条件,要让数据来源可确认、使用范围可界定、流通过程可追溯、安全风险可防范,数据银行提供了可行性路径。”王堃介绍,“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人脸、指纹、DNA等),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普遍用于身份识别和认证,一旦被窃取无法追回并变更,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极大的、不可逆的风险。”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
谈及对以萨技术“数据银行”的解读,王堃以“数据安全”为基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优先收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数据等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数据,按需提供数据应用,严格审计,保证向个人开放数据使用查询,从源头防范滥采滥用,切实降低公众忧虑。集中存储相关数据,集约化建设数据中心,有利于提高安全防护等级。”
>>>概念对比
数据流动才能产生价值
记者调查发现,从数据管理到数据交易,在这个数据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各地现在基本已经开展了第一步,组建了大数据局、政务数据服务局等机构,有些城市组建了大数据公司、数字经济公司。
受到数据要素相关政策的推动,近些年,各地开启了筹建数据交易中心浪潮。
早在2015年,贵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数据交易中心,被视为数据交易1.0时代开启;2017年4月,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成立,2021年至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均已筹建数据交易中心或抛出相关规划,其中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已正式上线。
根据零壹智库的报告,自2020年以来,有16家数据交易平台先后设立,截至2022年3月,全国由地方政府发起、主导或批复的数据交易所已有39家(未包括港、澳、台),被视为数据交易2.0时代来临。
“众所周知,政府有海量的数据,社会上也有大量的数据需求,却缺乏数据提供方和数据需求方合作的平台,数据交易所的数据提供方和需求方却因为交易的数据达不到需求方的要求,难以形成交易市场。”王堃介绍,目前,中国数据要素流通渠道主要是数据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交易的种类主要有分析结果、数据产品、中介撮合三类。以目前包括青岛在内各城市流行的大数据交易中心为例,从交易的产品“一个交易场所+多个服务中心”模式,平台架构与技术,以及数据交易规则体系的制定都在数据资产化的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数据交易所模式由于数据确权、定价、交易安全、信任监管等难以绕开的问题,致使交易所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交易规模小、产品不够丰富、供需不一致等现状。
“包括青岛在内数据交易所,目前还只是初期阶段,数据的价值还没开始实现大规模经济价值。”王堃说。
“数据安全、可控,涉及到国家安全,必须由政府平台公司控制、主导。”以萨技术中央研究院院长石柱国强调,以萨数据银行采用以公共数据运营的模式建设,以释放公共数据价值为目标,为进一步激活并释放数据红利,明晰数据提供方、汇聚方、运营方、开发方、使用方、监管方等各方权责,保障数据运营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公共数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运营模式
管理部门统筹数据管理
王堃在以萨技术展厅向记者讲述企业理念时介绍,建立共享体系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而建立共享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是设立数据银行。
“公共数据运营需要一座基础设施,就是数据底座,代表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共享交换平台或者开放平台。”石柱国介绍,公共数据运营还需两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是公共数据原材料供给市场,在政府各级部门内部实现。在一级市场内,通过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规范公共数据的采集、汇聚、加工、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公共数据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一级市场是实现数据生产加工、流通交易的前提和基础;二级市场是公共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交易流通的市场,也是释放数据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市场。
公共数据运营体系由三个区域融合构成,即内部管控区、中间运营加工区、外部市场交易区。“公共数据运营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环节,包括可靠供给链、可信处理链、可控服务链、可溯源授权链。”石柱国介绍,其中,可靠供给链是保证公共数据供给过程的安全可靠和公共数据的有效供给。
“数据银行的公共数据运营,可分为数据供给、数据运营、交易流通、应用追溯、效果评估五个主要环节。”王堃介绍,其中,数据供给主要包括数据管理、运营授权和数据登记等;数据运营则主要包括搭建运营环境、制定运营规则、数据归集、加工处理、分析挖掘、管理数据产品等。
在突出政府主导设立及其优势时,王堃做了详细说明,“行业主导模式主要由垂直领域行业管理部门统筹开展行业内公共数据管理、运营、服务等各项工作。”
王堃介绍,垂直领域政府或中央(国有)企业中数据归口管理部门开展公共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并授权和指导其下属国有企业作为公共数据统一运营机构,承担公共数据运营平台建设和数据汇聚、数据存储、数据加工等数据处理工作,并面向社会主体提供数据服务。同时,网信、发改、工信、公安等部门依法依规履行数据安全管理职责,对公共数据运营各参与方行为进行安全合规监管,构建“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安全管理”的格局,对防范数据泄露、保障全程闭环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服务有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