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冬”风 | 一把上万元,难以国产化,冰壶“高贵”为哪般?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2-02-02
【编者按】
北京时间今晚8点,作为整个北京冬奥会赛事的“揭幕战”,冰壶混合双人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打响,这也是中国代表团第一项出站的赛事。作为北京冬奥会最早开始的比赛之一,冰壶也被喻为冰上的“国际象棋”,风口财经记者探访国内相关企业和专业人士,带你一探国内“冰壶圈”。
风口财经记者 王贝贝
“你们公司可以生产冰壶?”
最近这段时间,河北晟大华健文化体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菊频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作为河北当地一家知名体育器材生产商,晟大华健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冰壶生产商。
不过,和专业的的冰壶相比,晟大华健的冰壶还“差点意思”——和专业的冰壶相比,晟大华健的冰壶还只能算是仿真品。“即使是最接近专业比赛用的仿真冰壶,仍与专业冰壶有很大差别,例如国际赛事的冰壶重量在19.6公斤,而我们每只壶只有10.5公斤。”郑月菊向风口财经记者介绍。
在业内人士眼里,冰壶看似只是一个带手柄的“石头墩墩”,实则却是普通人既玩不转也玩不起的“奢华项目”。一把冰壶上万元,运动员全套装备算下来高达近20万元,让冰壶运动的“高贵”气质凸显。
![]()
随着冬奥启幕,被喻为“冰上国际象棋”的冰壶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走进大众视野的冰壶,为何那么贵?国产化又为何那么难?
全亚洲找不到制作冰壶的特殊石材
郑月菊介绍,制作冰壶壶身的石头可不是普通的石头。
看过冰壶比赛的人可能知道,要让冰壶停留在营垒的圆心中,离不开冰壶之间的互相碰撞。想要赢得比赛,就要让自家队伍的冰壶比别家更接近营垒的圆心,每队都可以通过多次碰撞让本队的冰壶“挤开”对方的冰壶,占据最靠近圆心的位置。
![]()
冰壶的使用环境都是在低温的冰面上,且比赛中需要不断碰撞对方冰壶,从而达到让己方冰壶停留在营垒圆心附近的目的。这就意味着用来制作冰壶的石头在低温环境中,不能被撞裂。在低温环境下,即便是石头,在多次碰撞后也是有可能开裂的。所以,国际比赛中的冰壶都是用一种独特的无云母花岗岩制作的。
花岗石本就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材料,而无云母的花岗岩硬度更高。花岗岩密度很高,且有很强的耐腐蚀性,所以温度和空气成分的变化对它几乎没有影响,而且花岗岩的物理渗透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切都让无云母花岗岩成为了最好的冰壶制作材料。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冰壶原石来自于两个地方,苏格兰的艾尔萨克雷格岛和北威尔士,他们的花岗岩颗粒很细不含云母,而利用这种独特花岗岩制作的冰壶抗撞度是一般花岗岩的3倍。
“比赛用的冰壶重约19公斤,由不含云母的花岗岩制成,目前亚洲并没有这种花岗岩的产地。”郑月菊说。
据介绍,专业冰壶由外国垄断,全世界仅有三家公司能够制作高质量冰壶,分别是苏格兰凯斯公司、加拿大冰壶石业公司和美国汤普森公司。
苏格兰的凯斯公司历史非常悠久,1851年,威廉姆斯·凯斯开创了传承上百年的家族冰壶制造业,而且早在1560年,他们凯斯家族就拥有了艾尔萨克雷格岛的独家开采权,并利用艾尔萨克雷格岛的花岗岩开始了家族的冰壶制造业。艾尔萨克雷格岛岛上花岗岩主要分为三种:普通的艾尔萨岩、蓝油石以及红油石。蓝油石安装在冰壶的底部,由于其非常坚硬,其耐久度很高,可以延长冰壶的使用寿命。
一把冰壶市场价动辄上万元
相比石材,制作冰壶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工序的复杂。
专业人士介绍,冰壶的制作工艺复杂,步骤繁多,且每个环节都需要工人细心操作,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制作步骤——切割毛坯、打手柄孔、初步磨圆、安装蓝油石、上下刻中心环、边缘用玻璃珠喷出孔洞、粗砂纸打磨两面以及安装手柄。想要生产一套冰壶,需要五名熟练工人耗时三天才能完成。
此外,冰壶运动也堪称所有冰上运动对冰的要求最为苛刻的一项运动。冰壶对比赛场地要求极为苛刻。冬奥赛场制冰师刘博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冰壶冰场的要求,比其他冰上运动的冰要严格的多。冰壶赛道要求冰面的厚度在3厘米左右,它对冰场的平整度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甚至一根头发丝的厚度都会影响冰壶的走向。打点,冰点的可以增加冰壶赛道的滑度和冰壶调线的距离。
材料稀有、工序复杂、人工成本等,是冰壶售价高昂的重要因素。据介绍,凯斯公司生产的冰壶是世界上认可度非常高的一款,是世界冰壶联合会唯一指定的历届冬奥会的正式竞赛器材。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凯斯冰壶单一来源采购成交公告,购买两套2030奥运会规格的艾尔萨克雷格岛冰壶的总价为22万元。
相比公开采购的成交价,正常的市场价更有说服力。公开资料显示,国际赛事使用的上等冰壶,每把的价格在12000元左右,购置一套(16把)上等冰壶需要18万元左右。
冰壶国产化有望加速突破
一方面是冰壶身价不菲,另一方面则是冰壶难觅中国造。多位受访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专业冰壶的制造商中,目前尚无国内企业。
不过,近年来,随着陆地冰壶运动兴起(将冰壶运动迁移到陆地上进行一种运动,是冰壶项目的陆地版,其场地、器材和规则都是仿照冰壶进行设计和编写),冰壶产业的国产化正在撕开缝隙。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旱地冰壶设备,包括冰壶带轴承的仿真冰壶和不带轴承的冰壶。”郑月菊介绍,“仿真冰壶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最接近专业比赛用的仿真冰壶仍与专业冰壶有很大差别,例如国际赛事的冰壶重量在19.6公斤,而我们每只壶只有10.5公斤。”
![]()
冰壶产业链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的身影。比如,作为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SenseTime在科技部第三批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参与并负责了由国家游泳中心为牵头单位的“冰壶赛况的智能感知与虚实融合技术和平台研究”课题项目,可以实现在超大空间下通过远视距精准捕捉相对较小的运动壶体,同时具备抗遮挡误识别干扰、变形矫正等能力。
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契机下,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指引下,消费者对冰雪装备的需求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进而带动国内制造市场规模的激增。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专家认为,欧美国家的滑雪运动历史长,其品牌在冰雪装备领域入场早,像冰壶等产品虽然已形成产品壁垒,但在政策和市场的刺激下,国内制造的追赶有目共睹,冰壶等领域中国自主制造品牌的培育有望加速突破。
由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0000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2025年冰雪产业的规模将占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的五分之一。
上述专家表示,政策释放是推动冰雪装备需求的重要引擎。随着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冰雪制造的“冷资源”成为“热经济”正在不断上演。

编辑: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