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 | “眯眯眼”广告翻车,一点也不冤!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1-12-29
风口财经评论员 刘晓
近段时间以来,清华美院走秀、摄影师陈漫、电影《雄狮少年》上映及三只松鼠、奔驰的商业广告等一系列热点事件,先后在互联网上引起巨大争议。
有人说,眼睛长得小不是错,不要把小眼睛和西方审美中的“眯眯眼”划等号,也有人说这是上纲上线,敏感脆弱。笔者以为,这种话题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因为笔者就是个小眼睛,但笔者打小就知道,小眼睛和西方刻板印象里的“眯眯眼”完全是两回事。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眼睛大小的问题,这是西方人将那种夸张、诡异的病态审美观强加给中国人的问题。
“眯眯眼”广告一点也不冤
长期以来,在“白人至上”主义横行西方世界,中国人的眼睛的形状一直是华裔群体被压迫的一种表现。在美国很多的影视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往往刻板而僵硬,高颧骨、皮肤差、“眯眯眼”、塌鼻子、吊眼角这些“标配”,成为绝大部分西方人固有的观念。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肆无忌惮地对中国人进行排外、歧视性的行为,“眯眯眼”在很大程度上牵动了人们的民族情感。这就是为什么,三只松鼠和奔驰的广告,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和讨论。
今年6月,一名塞尔维亚女排选手在对阵泰国的比赛中向对手做出拉眼角举动,被国际排联处以禁赛两场和2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4.2万元)的惩罚。
连一些西方媒体如《纽约时报》也在此前报道中承认,“被夸张了的东方人特征,被异域猎奇心和文化优越感渲染、放大,深深印在西方人的集体想象之中,挥之不去。”
这样的形象,完全不符合大众审美,这样的形象,非常令人不适。
为什么要选这样的模特?主创人员当时怎么想的?这个无法考证,但是很明显,这样的广告并没有让品牌形象有所提升,反而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
12月26日晚,涉事模特@菜孃孃 通过社交媒体喊冤:我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国人了?长相是父母给的,我眼睛就是这样,甚至生活中比这还细小。
这样的长相被批冤不冤?冤!长相是父母给的,更何况人的长相千差万别,生活中小眼睛、高颧骨、塌鼻子、吊眼角大有人在,人身攻击不对!
这样的广告翻车冤不冤?不冤!广告是用来传播的,是让人看的,把这样的形象展示出来,迎合了西方“黄祸论”式的歧视印象,就是故意审丑、自我矮化!
在这之前,著名摄影师陈漫就发生过类似的争议。作为大咖,陈漫给很多杂志、明星拍过照,非常知道国内审美观在哪里,更何况,她自己也是个大美女。
但她给国外杂志供稿的中国人却是这样的画风。
她为奢侈品牌DIOR拍摄的一幅名为《骄傲的矜持》的图片,扑面而来的都是阴暗、陈旧、落后,让人三观尽毁。难道这就是中国女性的形象?明明有好的,为什么非要这样操作?
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潮
鲁迅先生说: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引发这波争议的,还有《雄狮少年》。并不是因为其内容吸引了很多的观众,而是其画风中人物形象受到了各路网友们的诟病,更离谱的是,还有人发现《雄狮少年》主角的面部轮廓不像人,更像是黑猩猩。
据说,这部电影已经入围了2021年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不是“眯眯眼”,而是“吊梢眼+宽眼距”。片方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故事。导演孙海鹏说:眼距如果太近的话,会让人物显得精神,不太好欺负的样子。”“只能把他弄得脏脏的,然后故意扮丑。”
抱歉,原谅笔者不懂艺术,欣赏不了这种“高级感”。别问,问就是不懂多元审美,再多问就是玻璃心?
再说说三只松鼠。广告引发争议后,三只松鼠发表声明称,经查,该产品于2019年10月上线,该页面中模特为中国人,其妆容均基于其个人特征打造,无刻意丑化。
那时候,三只松鼠正在不遗余力进军海外市场,上线这样迎合西方审美的广告,你细品。
即便真的是考虑海外市场,毕竟是中国人一个瓜子儿一颗核桃把你养大的,总要考虑一下国人的感情吧?对不起,这样的广告,一点也不高级,一点也不洋气,看了让人心塞。
面对中国国内对“眯眯眼”形象的普遍质疑,仍有一些“艺术家”不撞南墙不回头,以西方审美为标准,潜意识认为被国外的圈子认可了,就是好的。殊不知,这种为了“走出去”而刻意迎合西方审美的行为,不仅不自信,吃相也太难看,即便走出去,也注定走不远。
显然,一些所谓“国际范”“高端范”的艺术院校师生、服装设计师、模特、摄影师,还有企业的市场部、广告公司,成了这种畸形审美的重灾区!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下来丰厚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上下五千年,周代礼乐,源远流长,秦人变法,鼎新图强,汉朝开放,佳话频传,唐舞翩翩,盛世长安,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就是大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为何要去刻意迎合别人?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潮!
最后说说奔驰。作为一线豪华品牌,奔驰也不是第一次翻车了。过去数年,借助中国豪华汽车市场整体扩大的红利,奔驰在华进入高速增长期,一度登顶国内豪华车销量冠军。就在12月初,戴姆勒大中华区负责人唐仕凯还公开表示,中国是奔驰最关键的增长驱动力,也是公司“全面电动”转型的重要创新基地。
值此多事之秋,奔驰在处理与消费者关系等关键问题上本应格外谨慎。然而通过此次品牌营销事件,奔驰却又向最关键的中国消费者捅了一刀。没有哪个国家会允许一个外国品牌羞辱本国人民,而一个不懂得尊重消费者的品牌,又能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