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 | 当信阳毛尖“碰瓷”茅台 改名不如“改命”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1-02-24

风口财经评论员 张亭旺

  近日,港股上市公司信阳毛尖宣布拟更名为“国龙茅台”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得沸沸扬扬。在引起了巨大争议后,信阳毛尖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蹭茅台热度,拟更名为“国龙酒业”。

  一只股价常年不足1港元的公司为啥要去”碰瓷“股王茅台?明眼人心知肚明——此举无非是为了市场炒作。果然,此消息一出该公司股价连续上涨,涨幅一度超过20%。

来源:同花顺 截至24日发稿

  公开资料显示,信阳毛尖的前身为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算上这回,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改名五次。起初成立时,信阳毛尖名称为东君化工集团,2002年,公司更名为大庆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再次宣布更名为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又更名为信阳毛尖,主营业务也一路随着变更。去年,公司再次公告称,拟将公司名称更改为中国新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改名理由为“为公司提供更佳识别度及认知度,更清晰适当的企业身份”,但最终无果。

  值得一提的是,信阳毛尖股价多年来低于1港元,是港股市场上名副其实的“仙股”。

  事实上,在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上,像信阳毛尖这样动辄蹭热点,寄希望于通过改名而“改命”的公司并非个例。在高科技概念火爆的1999年,深锦兴更名为亿安科技;云计算火热的2014年,搞餐饮的湘鄂情改名中科云网;互联网金融P2P站上风口的2015年,地产商多伦股份改名匹凸匹;此外,还有熊猫烟花改名为熊猫金控等案例不胜枚举。

  一方面讲,这些改名有的确实与业务转型有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频繁更名多多少少有迎合热点概念之嫌。名字改一改,股价涨起来,用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来提振股价已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成本较低且屡试不爽的套路。在市场的热切期盼中,蹭热点的更名之举往往会引来市场追捧,股价连续拉升,一时风光无限。不过,这种行情终归是短暂的,资本市场的认可还需要业绩的支撑,毕竟概念的炒作总是喜新厌旧。

  对上市企业来说,任何改名行为都应当源自公司经营发展实际需求,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反映公司主营业务、商标或品牌等与公司经营特点有关的要素。毕竟公司名称仅仅是一个符号,优秀的公司总在深耕主业、埋头苦干,力求将自己的招牌越擦越亮。从长远看,上市公司无端地频繁改名,只会损害公司自身商誉,降低投资者信任感,增加投机资本炒作的空间。

  真正谋求长远发展的上市公司应跳出商业符号的误区,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做优做强主业,力争能够因自身的优异业绩而声名远播。

  改名终究不是改善和提高现代公司治理的关键,要让良好的品牌形象扎根在投资者心中,“改命”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王道。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