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需求侧改革不能让老年群体缺席
大众报业·风口评论 2020-12-17

风口财经评论员 李存国

  12月15日,央行发布公告,再次强调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各类主体均应尊重公众支付方式的选择权。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诱导其他单位、个人拒收现金或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不得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无现金支付或歧视现金支付概念等。

  我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于2000年5月10日起正式实施,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但近年来,央行对拒收现金行为的整治从未间断。比如,2018年发布的第10号公告中,也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

  为何“再次强调”?央行官网进行了说明,简单来说,就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现金收付环境产生了新影响,拒收现金问题有所反弹: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现场服务;“非接触式”等新消费模式,造成了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消费及支付障碍;一些商户热衷于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产生歧视、排斥现金情况。

  不难看出,央行此举的重点呵护人群,正是老年群体及少数行动不便的居民。诚然,这也与我们的实际感受相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为数众多的他们,并非与世隔绝,相反,他们恰恰在就医、购物、养老、休闲等领域拥有迫切需求,但出于生理、心理上的限制,很多老年人很少甚至从来不用智能设备。引导、保护老年群体的正常消费需求,既是促进我国日常消费领域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帮助老年人充实晚年生活、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红利的应有之举。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与此相对照,目前情况下,我国老年人在健康养生、慢病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运动康复、医疗旅游,甚至是老年玩具开发等消费领域,目前大都处于堵点之上,且短板明显:要么是出门乘车购物,需要健康码、二维码,这宝那宝,甚至还要关注一大堆公众号;要么是自己需要的商品奇缺且质量粗劣,只能勉强凑活;要么又是缺乏专业助老服务人员,儿女又不在身边,因为担心受骗不敢买这买那,最后索性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与世无争”……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画面吗?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应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对此,央行明确表态,将引导社会各界用好智能技术,让智能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力争在数字普惠金融道路上“一个都不落下”。不仅如此,各地也在迅速行动,12月15日,四川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济南市卫健委等也相继推出“智慧助老”行动,表示将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根据权威预测,2022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突破14%,从2020到2025年,我国新增老年人口可达5200万,老龄人口总数将突破3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也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工商登记数据则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新增4.2万家养老相关企业。可见,养老产业已成为竞相角逐的下一个蓝海。

  所以,无论是从社会效益来讲,还是经济效益来看,消除“数字鸿沟”,促进老年健康消费,理应成为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商户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必须摆脱路径依赖,转变思维,不仅不能拒收老人递来的现金,层层设卡,相反,更应该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推出质优价廉的产品,积极拥抱老年人,真正在全社会实现“科技向善 智慧助老”的良好氛围。

编辑:谢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