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 | 有些“AAA”吃相太难看!不要让评级机构“被评级”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0-12-15
风口财经评论员 张亭旺
前不久,永煤债券违约事件中所暴露出的评级虚高、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给债券市场带来持续反思。
而昨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深度关注|东方金诚高管被查引出信用评级领域系列腐败案:量钱评级》,再度将评级“失真”的现象推到风口浪尖。
众所周知,信用评级代表着市场参与者及各类金融工具发行主体偿付其债务的能力和意愿,意味着债券存在违约风险的大小程度。而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中一个特殊中介服务机构,在提示信用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和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11月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多发,从华晨汽车到永煤控股、紫光集团,一系列AAA评级的国资主体接连爆雷,让人对评级机构公信力心生质疑。
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曾指出,我国评级行业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这是一个老问题。一方面,在评级机构与发行人的关系中,评级机构是靠发行人付出的佣金生存的,评级机构与发行人难免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评级没有刚性衡量指标,同一企业,不同的评级机构可能给出不同的评级,使得评级不那么“标准”。
反映在市场中,评级虚高的现象非常明显。根据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三季度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和企业债发行人AA级占比分别为29.58%、23.38%和56.90%;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68.87%、62.62%和31.90%。
“AA级”是表示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的等级。AA级以上各类债券全部接近甚至超过90%,有多少“水分”?
信用评级行业对金融市场的建设尤为重要,基于现状,信用评级行业迫切需要补齐短板。
一是加强对评级机构在独立性方面的监管。依据“发行人付费”模式,发行人频繁更换评级机构会增加成本支出,而评级机构要想要持续获得评级费用,就存在违心调高发行人主体信用级别的动力。因此评级机构要进行充分信息披露,与发行人之间的利益链进行切割,让市场各方对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等作出比较和判断。
二是加大对违法评级机构的处罚力度。对存在重大违规的信用评级机构,应明确相关惩罚措施,提高其违规成本。相对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评级机构若出现一次类似“量钱评级”事件取消其牌照资质来说,我国对违法评级机构的处罚威慑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要缩减评级机构数量。国外资本市场上普遍的现象,一个国家只有少数几家评级机构。例如,美国有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3家,日本有3家,英国有1家。目前,根据中证协官网公示信息,我国的持牌信用评级机构有大公国际、东方金诚、中诚信国际等13家评级机构,评级机构数量多,难免造成企业债券评级领域过度竞争,使得评级机构受制于发债企业的压力不得不给出较高的信用等级,从而造成评级失真。
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20央视财经论坛暨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合法经营、诚实守信都是发展的底线,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在这方面更要成为表率。要强化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做假账、不说假话、不逃废债。要下大力气解决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股票质押等风险和问题,做到守底线、负责任、有担当。上层既然再次明确上市公司诚实守信,上市公司更应严守底线,给投资者一个信心,给自己一个健康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