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 | 玩逃废债的小聪明,算计的是自己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0-11-27

风口财经评论员 李存国

  又逢岁末,寒风愈发凛冽,老牌车企华晨集团遁入寒冬。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了受理债权人对华晨集团的重整申请。华晨集团由此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人生如梦”。1992年,华晨集团正式成立,是隶属于辽宁省国资委的重点国有企业,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国营东北公路总局汽车修造厂。同年,在仰融的运作下,华晨集团这只“中概股”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一举融资7200万美元。

  而后华晨集团继续高歌猛进,借助多地上市、借壳上市、换股、股东换位等方式,如同清晨的太阳,风光无二。到了2001年,据媒体报道,华晨系总市值已高达246亿元,旗下5家上市公司,华晨系内各种关联公司158家。月满则亏。这也几乎成了华晨集团的发展顶峰。受种种原因影响,此后几年,华晨集团业绩迅速跌落。先是2007年放弃美国上市,紧接着,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十年黄金发展史上,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品牌迅速崛起,而华晨几乎全部缺席。

  华晨集团被申请破产,与债务有着直接关系。7月下旬起,华晨集团多支存续债券大幅下跌,遭遇市场恐慌性抛售,随后各种负面消息不断。到了11月16日,华晨集团公告称,目前集团已构成债务违约金额65亿元,逾期利息金1.44亿元——都说“三十而立”,可华晨集团如今就连结清逾期利息,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家头顶3A评级的东北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国企,就这样轰然倒下,难免让人唏嘘。

  不过,上述情形只是普通看客眼里的华晨,是大冬天里点着酒精炉子,吃着猪肉炖粉条子,喝着老村长酒时唠的闲嗑儿,大家更想扒一扒的 ,是有关华晨集团“逃废债”的传闻。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一位机构债券投资人表示,华晨集团本期债券违约前后,其一系列动作已经疑似“违约”:5月22日和7月9日,两次转让华晨中国股权至辽宁交投集团;6月9日,华晨集团将直属上市子公司申华控股股权,无偿划转给集团子公司辽宁华晟;9月22日,成立子公司辽宁鑫瑞汽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于9月30日将手中还持有的30.43%华晨中国股权全部转让辽宁鑫瑞;10月17日,将旗下上市公司申华控股的注册地,从上海变更至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

  “整体复盘来看,我认为,这次债券违约行为应该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背后可能经过精心策划。”这位投资人说。

  提到“逃废债”嫌疑,又不能不提永煤集团。

  因“受疫情冲击企业经营承压、债券市场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流动性出现问题的永煤集团接连出现债券违约,可就在“20永煤SCP003”违约前夕,10月22日,永煤集团在银行间市场发行“20永煤MTN006”,但在次日变更了募集资金用途;11月2日,永煤集团又将所持中原银行股份无偿划转河南投资集团,将所持的龙宇煤化工等4家公司的股权无偿划转母公司豫能化工……

  11月21日,星期六,也就是华晨集团宣布破产后24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召开了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提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两天后,华晨集团收到中国证监会的书面通知。中国证监会已就华晨涉嫌违反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对华晨展开调查。11月24日,交易商协会称,已将自律调查发现的永煤控股涉嫌违法违规线索通过有关部门移送证券监督管理部门。

  正义只会迟到,但永不会缺席。对于失信企业和失信行为,一系列监管措施正在赶来的路上。同时,翻阅《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可以发现,批准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应该审查划出方的债务处置方案,划出方未有妥善处置方案的,不得实施划转。这也就意味着,尽管华晨集团、永煤集团或已将优质资产划转出去,债权人依然可以要求法院撤销这些交易和划转。

  诚信与信任,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更是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石。扇贝突然集体跑路,又突然回来了,突然又集体暴毙……早些年的“獐子岛事件”,已成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任程度不足的缩影,还有后来的雏鹰农牧资金紧张,“猪都饿死了”,皇台酒业6700万元库存白酒离奇“蒸发”,这些“故事”伤害的既是投资者的信心,更会对资本市场尤其是实体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德国社会学大师卢曼说得好: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联想到发生在12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至今仍让消费者心有余悸,国产奶粉的形象重塑依然任重道远。信任的打造需要久久为功,但可能一句谎言,一时糊涂,就会让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确定完善失信约束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支撑。发展的路上难免有磕绊。有人从中借势成长,有人从中非法渔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监管部门“十二道金牌”的发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呵护,后者必将难以为继,一个愈发健康的中国资本市场也正在赶来的路上。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