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蚂蚁上市暂缓”事件系列评论⑥:监管层“悬崖勒蚂”,为金融市场加上了一层安全锁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0-11-14
风口财经评论员 谭风敏
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暂缓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告成为市场热点话题。众多投资者和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解读这一事件背后层面的风向。监管的收紧无疑是在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加上了一层安全锁。
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明确表示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蚂蚁集团被约谈,二是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中新增的融资杠杆率规定和联合贷款出资额比例规定,蚂蚁集团都触了红线。根据《办法》最高1:5的杠杆率要求,以借呗和花呗两家公司160亿元的注册资金来估算净资产的话,最高信贷规模在960亿元左右,而据信息披露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两家公司信贷规模已经达到2070亿元。根据《办法》最低30%贷款出资额的规定,2070亿元的信贷规模,两家公司最低出资621亿元,但实际上两家贷款出资总额在362亿元,远低于规定水平。简单来说,《办法》一旦生效,蚂蚁集团的信贷成本会大大增加,信贷规模也会有所收缩。
看到这里,有人会为蚂蚁集团打抱不平,认为监管层在针对这个互联网金融的领军企业。其实不然,因为蚂蚁集团的一家独大,让美团、京东等很多公司都在模仿蚂蚁集团的信贷业务,如果不加以风险监管,任由网络信贷公司在市场上自由发展的话,届时风险爆发受影响的将是整个金融界。
以蚂蚁借呗为例,年化贷款利率为14.6%,如此高额的利息必然是因为对借款人门槛的降低,但是我们在申请额度时会发现,我们不需要提交任何信息,就能领到额度,依靠的仅仅是蚂蚁集团掌握的大数据。
但是,蚂蚁的大数据也并非全无漏洞,如果我们的银行卡、信用卡并未完全绑定支付宝,蚂蚁集团就不能窥得资产全貌。而在公共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拆东墙补西墙”的用户并不在少数,从借呗借钱还花呗、从美团借钱还借呗,此外还有京东白条等诸多借款平台。也就是说,借呗用户的还款能力并没有被科学评估。
可怕的是,在掌握大数据的公司里,它们都有保护自己客户隐私的义务,也就是说,蚂蚁集团有权利拒绝向银行、第三方投资机构等披露自己所掌握的贷款人的全部数据信息。但是,在没有《办法》限制的情况下,它可以将自己在贷款出资额中的资金比例降到最低。数据显示,蚂蚁集团的21540亿元的信贷规模,有98%来自合作银行,即自己的出资比例仅有2%。也就是说,如果任由整个金融市场的网络信贷公司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持续膨胀,到达一定规模后,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导致资金链断裂,银行和第三方投资机构的出资额将很难追回,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因此,监管的收紧并非是在针对蚂蚁集团,而是严格履行监管职责、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必要举措,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加上了一层安全锁。互联网并非是法外之地,互联网金融同样需要加强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