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蚂蚁上市暂缓”事件系列评论⑤:给蚂蚁及其身后的“蚂蚁”们亮灯,这个暂停键按得及时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 2020-11-13

风口财经评论员 谢文倩

  11月2日,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的消息成为市场焦点;同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剑指蚂蚁集团小贷业务;11月6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再度明确,加快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要解决因规则滞后带来的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等问题。只差临门一脚,监管部门为何在此时密集出手,按下这步暂停键呢?

  事实上,这个时候出手恰恰体现了监管部门规整市场的决心,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为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们指明了方向,避免更大风险的产生,更是在维护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提起暂缓蚂蚁集团上市的原因,就不得不提蚂蚁集团最赚钱的业务——信贷。按照招股书的披露,蚂蚁集团通过花呗、借呗发放了1.7万亿消费贷款,其中大部分是用助贷或联合贷的形式发放。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1.7万亿消费贷款,1.7万亿元的消费信贷余额是什么水平?2019年年报中,10家银行公布个人线上纯信用消费贷规模(不含信用卡)的银行规模之和才为1.68万亿元;二是联合放贷,蚂蚁跟众多金融机构合作,虽说“联合”,但它自己的角色更多偏向于流量获客,实际出资比例非常低,低到只占2%,换句话说,大部分风险都由银行承担。

  而涉及到信贷,又不得不提蚂蚁高到令人咋舌的杠杆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透露,过去蚂蚁用30亿元发放了3000多亿元网上小贷,形成了上百倍的高杠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马云要吐槽巴塞尔协议是老人俱乐部,按照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银行放贷必须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的标准在10%左右,蚂蚁显然已远远超标。

  当然,蚂蚁不是银行,但二者却是实打实的利益共同体。马云炮轰传统银行当铺思维,中国银行业过分依赖抵押和担保,直言要“依靠信用体系”,但不管怎么说,蚂蚁集团跟银行合作,还做着银行在做的业务,就同样要戴上银行要戴的“镣铐”。

  蚂蚁集团的起承转合牵涉甚广,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这家企业的影响力之大:招股书显示,目前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这样庞大的体量是不容出现差池的,美国当年的次贷危机仍然历历在目,蚂蚁扇扇翅膀,一场山崩海啸近在咫尺。

  这个时候,《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既体现了监管机构规整市场的决心,也填补了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空白。其中要求“网络小贷在开展联合贷款业务时单笔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同时要求“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这意味着要做大贷款规模,就必须要持续拿出相应的真金白银作支撑,给小贷公司戴上了紧箍咒。

  监管出手为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蚂蚁身后还有“蚂蚁”。纵观国内互联网巨头,都在悄悄做金融:腾讯有财付通、微信支付,百度有度小满,京东有京东数科,美团也有美团借钱、美团信用卡、美团理财、生意贷等细分金融小贷项目。可以肯定的是,市场和金融科技公司们一直关注着在前方趟路的蚂蚁集团。回想蚂蚁宣布上市之初,腾讯市值大涨,而在蚂蚁暂缓上市的消息透出后,腾讯跌得比阿里还狠。

  此时出台政策文件,及时阻断了风险感染的可能,方向清晰后,大家该整改的整改,该提升的提升,避免引发更大风险和不必要的麻烦。事实上,最近巨头已经有所动作,就在网络小贷暂行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出台两天后,腾讯旗下财付通关联小贷公司就发生了工商变更,注册资本增加了150%。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此时出手也是充分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体现。有观点认为,若是蚂蚁集团上市后,严监管才继续加强,则会导致市场对金融科技公司估值重估,市值都是股价撑起来的,若那时候股价开始不断下跌,无疑将会“套牢”很多中小投资者。

  蚂蚁集团能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与近年来资本市场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分不开关系。但要了解,注册制的核心要求是真实、准确、完整、公平、及时的信息披露,而金融监管部门的约谈和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变化,可能对蚂蚁集团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此时监管收紧,不是亡羊补牢般的“零敲碎打”,更是基于实践和趋势的“通盘考虑”。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