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防试穿退货,“巨型吊牌”治标不治本
大众·风口财经 2025-10-27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消费者网购时发现衣服上的标签“变大”了。这些硕大、坚硬的“巨型吊牌”动辄十几厘米见方,材质硬挺,拆卸困难,穿着时甚至会硌得皮肤生疼。商家打出的旗号是“防止试穿后退货”,试图用物理方式劝退那些将网购当作“免费试衣间”的消费者。然而,这一看似“聪明”的应对之举,实则暴露了电商服装行业在高退货率压力下的焦虑与治理失焦。

不可否认,部分消费者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因试穿将衣物搞脏就退回,确实给商家带来了不小的经营成本和库存压力。面对这一问题,平台陆续推出取消“仅退款”、限制高退款率用户等措施,为商家提供了一定支持。然而,商家的应对却停留在“巨型吊牌”这类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上,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牺牲了消费者的正常穿着体验。

“巨型吊牌”真能杜绝“钻空子”吗?事实上,网络上早已流传各种“拆吊牌教程”,手段层出不穷,真正想退货的人依然能找到办法。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只会加剧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陷入恶性循环。

“巨型吊牌”的出现,折射出当前电商维权渠道的不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前提是商品“不影响二次销售”,但如何界定“影响”,却缺乏统一、可操作的标准。商家若要证明衣物被穿过,往往需要提供洗衣痕迹、体味残留、形变对比等证据,成本高昂且举证困难。

解决高退货率,不能靠单方面“设障”。首先,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完善退货审核标准,比如引入第三方质检机构,对争议商品进行专业鉴定;同时建立消费者信用档案,对多次滥用退货规则的用户采取限制措施,让诚信者获得更多便利。其次,监管部门需细化法律条款,明确“不影响二次销售”的具体情形,为商家维权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引导消费者厘清权益与义务,明白滥用规则最终会反噬自身权益。

“巨型吊牌”看似唬人,实则是行业焦虑的缩影。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堵”,而在于“疏”与“信”。当规则更清晰、维权更公正,电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谢文倩)

编辑: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