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助贷新规落地,加速行业“合规”洗牌
大众·风口财经
2025-10-14
近日,许多消费者发现,以往无孔不入的贷款推销电话和“低息”“极速”贷款广告显著减少。这一变化背后,是10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这场被业内视为“刮骨疗毒”的监管风暴,不仅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更预示着以往泥沙俱下的粗放增长时代一去不返,助贷行业步入“合规为王”的深度洗牌期。
此次新规的核心在于“收口”,即商业银行总行必须对助贷业务合作平台实行严格的名单制管理。这一规定直击行业乱象要害。过去,助贷市场风控责任不清、营销宣传失范、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频发,部分机构甚至游走在违规放贷和欺诈的边缘。名单制的实施,如同为商业银行与外部平台的合作设置了一道“防火墙”,将大量不合规、能力弱的中小助贷机构挡在了门外,从源头上净化了市场环境。
随之而来的,是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从已披露合作名单的中信消金、徽商银行,到富邦华一等外资银行,其合作方名单上频繁出现蚂蚁、微众银行、度小满等熟悉的身影。这些头部平台成为银行眼中“优中选优”的合作伙伴,意味着监管的收紧非但没有抑制市场活力,反而为那些真正具备科技实力和合规能力的头部机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合规红利期”。
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尾部助贷企业而言,寒冬已然降临。新规的“穿透式”监管切断了它们通过嵌套导流、资金掮客等灰色模式生存的路径。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整个信贷服务链条的重构。一方面,新规明确划定了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并严禁平台越界参与银行自主评审贷款。这推动了产品定价回归合理区间,业务权责愈发清晰。另一方面,银行在合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后,也开始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长期来看,助贷机构必须从过去简单的“渠道方”,向能为银行提供真正价值的“技术服务商”转型,否则将失去存在的根基。
对借款人而言,骚扰电话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利好。但也意味着征信状况不佳、资质较差的借款人,将更难获得贷款额度。信贷资源将更精准地流向优质客群,这既是金融效率的提升,也是对过度借贷的有效遏制。
总而言之,助贷新规落地是一场及时的“压力测试”。它挤出了行业的泡沫,驱逐了劣币,促使市场参与者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一个告别骚扰营销、告别无序竞争、告别风险隐匿的新助贷时代正在开启。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耿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