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砸烂”35岁门槛
大众·风口财经
2025-10-10
近期,多地考编年龄限制的松动引发热议:四川眉山将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放宽至本科38岁、研究生43岁,上海、江苏等十余省份的公务员遴选年龄上限也提高到38岁,深圳更是试点将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45岁。
这些政策信号清晰地指向一个方向:职场上横亘多年的35岁门槛,到了必须彻底砸烂的时候。这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更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死守35岁门槛,说到底是几笔算错了的“经济账”。
平心而论,和中年人相比,年轻人在很多方面优势明显:薪资要求低、加班扛得住、学习能力强、听话好管理。在互联网、游戏等需要快速迭代的行业,这种“唯年轻论” 更甚,仿佛体力精力就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还有些企业抱着 “工具化”思维,把员工当成短期消耗品,觉得培养新人比留住老员工更划算,却忘了经验积累的长期价值。更有甚者跟风效仿,看着同行设门槛自己也照做,生怕 “吃亏”,形成了恶性循环。可这些看似精明的算计,实则藏着短视的隐患。
35岁门槛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渗透到就业市场的方方面面。
从个体来看,3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关键期,要抚养子女,要背负房贷,一旦因年龄被用人单位拒绝,整个家庭都可能陷入经济困境。某招聘平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35岁以上失业者平均找工作时长8.2个月,是年轻人的近3倍,很多人投出的简历直接被 AI 系统因年龄自动屏蔽。
从社会层面看,这是严重的人才浪费: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达39.72 岁,35岁以上群体本是职业黄金期,却被人为排除在就业市场外,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更可怕的是,这种门槛加剧了职场内卷,一些年轻人刚毕业就开始焦虑 “35岁危机”,被迫追求短期变现,反而削弱了长期创新动力。
“砸烂”35岁门槛,恰恰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钥匙,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双赢之举。
对就业市场而言,这能激活大量“沉睡” 的优质人力资源,让有经验的中年人重新获得竞争机会,缓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怪象。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上群体往往兼具行业经验与抗压能力,在管理、咨询、技术攻坚等岗位上更具优势,释放这部分人的就业潜力,能显著提升就业质量。
对用人单位来说,打破年龄限制更是挖掘发展潜力的明智之举。杭州一家制造企业让40岁以上技工带徒传技,不仅稳定了生产线良率,还降低了新人培训成本,这就是经验的价值。现在不少科技企业已经尝到甜头,通过“经验 + 创新” 的团队组合,让资深员工的行业洞察力与年轻员工的技术敏锐度形成互补,既提升了项目效率,又避免了人才断层。更重要的是,接纳不同年龄层员工能增强团队稳定性,减少频繁招聘带来的成本损耗,这比短期节省薪资开支划算得多。
去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当然,“砸烂”35岁门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政策引导与企业自觉形成合力。事业单位率先放宽年龄限制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接下来更需要通过税收优惠、培训补贴等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人顾虑。同时,要完善法律保障,明确年龄歧视的认定标准,让劳动者维权有底气。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35岁不该是职场的“保质期”,而应是能力与经验的“黄金期”。当年龄不再成为求职的绊脚石,当能力真正成为竞争的硬通货,就业市场才能更具活力,企业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社会也才能在人才的充分流动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刘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