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再燃|打样上千种帽型只为寻找“最优解”,“一厘米六针”赢得回头客,他让“李哥庄制造”走向世界
大众·风口财经
2025-10-01
全球每三顶运动帽,就有一顶产自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底蕴深厚的制帽产业链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营造了天然沃土,今年47岁的张元德武警退役返乡后,放下配枪拿起了针线,从夫妻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60多名雇员的制帽企业,他经营的青岛鑫博宇制帽有限公司年产量超过150万顶,客户遍及国内外,他本人也先后获评青岛工友创业带头人、最美退役军人。
从家庭作坊到出口海外
张元德是土生土长的胶州李哥庄人,父母务农,家境普通。1996年,他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总队的一员。三年军旅,他获评“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更在1997年7月光荣入党。
退伍后,回到家乡,面对未来,他心里有个声音:“当过兵的人,总想闯一闯。”而创业的赛道确定,似乎也很简单。“我爱人一直在本地制帽厂工作,干了多年。”张元德说,“我们俩结婚后,就合计着能不能一起干点事。”
可现实很骨感,没钱、没厂、没人。于是,他们的“创业”从一个家庭加工点开始,承接当地制帽企业的外包工序:修剪、贴片、打包等。“最开始,就我们夫妻俩。”他说,“白天做,晚上做,半夜12点前,从没睡过觉。”
制帽,看似简单,实则精细。一顶帽子,十几道工序,从下料、缝制、定型到压线、绣花、质检,环环相扣。张元德此前未碰过针线的退伍兵,一切从零开始。
张元德在车间内把关帽子质量。
“在部队,扛枪、站岗、拉练,再苦都不怕。”他回忆,“可第一次拿起针线,手直抖,缝歪了,线打结了,急得满头大汗。”
更难的是质量关。好几次,因为缝线不齐、帽型不对,客户要求整批返工。“不光赚不到钱,还要倒贴工钱。”他说,那会儿才明白,创业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要扎进去,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于是,他跟着爱人一句句学,一针针练。缝帽顶、贴布标、调机器、剪裁片……他把每一道工序都啃了下来。
从夫妻档的家庭作坊,到2012年正式注册青岛鑫博宇制帽有限公司,张元德用了十几年。
他们从只做“个别工序”到能独立完成整帽生产,如今企业产品涵盖棒球帽、嘻哈帽、盆帽等,远销海外,为“中国制帽之乡”的金字招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不图一夜暴富。”张元德说,“脚踏实地,产品对得起客户,这是当过兵的人的责任。”
上千个帽型寻找“最优解”
“别人一公分缝三针就过关,我们主动加到六针,费时费工,但帽子更结实。”诚信,是多年来张元德经营信条。
在张元德的厂房里,上千个帽型样品整齐排列,像极了一座“头型博物馆”。“别小看这一顶帽子。”张元德告诉记者,“差一毫米,就不舒服;差两毫米,就卖不动。”
一顶帽子从设计到出厂,要经历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但最关键的一步,往往发生在打样阶段——确定帽型。“消费者头型千差万别,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他说。比如棒球帽,国内客户喜欢大弧度帽檐,戴上显脸小;欧美客户则偏爱直线条、硬挺感,追求简约。
更难的是,同一客户、同一款式,不同订单的帽型也可能随时调整。“今天要圆润一点,明天要后脑饱满一点,我们必须随时响应。”为此,工厂十多年来积累了上千种帽型样品,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市场、人群、审美趋势。
帽型之外,材质决定“灵魂”。“水洗面料做软顶棒球帽,舒服、有型,但有个大问题,会缩水。”张元德说,如果不在裁剪前进行预缩处理,帽子戴几次就变形,客户直接退货。
还有更“烧脑”的,复古做旧款。为了追求自然的磨损感,必须采用手工擦色,机器无法替代。
“手擦的力度、角度、次数,全靠经验。”在鑫博宇,这样的“手艺活”依然保留,因为张元德坚信,机械化可以提效,但有些细节,必须靠人来守。
制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不少青岛制帽企业选择向西北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生产。但张元德有着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不希望只是‘搬厂子’,而是要‘升维’。”
他引入自动裁剪等设备,通过机械化减少重复性人工,提升效率;紧盯综艺、明星、社交平台热点,推出“明星同款”“综艺爆款”,打开国内市场;坚持“一公分六针”的高标缝线,用过硬质量赢得回头客。“这几年经济环境变化大,但我们订单没掉,反而国内市场份额在提升。”
今年十一假期,张元德可能要在加班中度过。但他的语气里没有疲惫,反而透着踏实,“现在我不只是为自己干,还关系到60多名员工的生活。”这60多人,有本地村民,有返乡青年,也有退役军人。在张元德看来,企业最大的价值,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稳住了多少饭碗。“我们做的是传统行业,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他说,“只要守住品质,跟上变化,小帽子也能有大未来”。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首席记者 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