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硬科技”的硬核密码:技术深耕、资本聚力、生态护航三重合力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9-30
时代的钟摆加速摆向硬科技。青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等技术为代表的“硬科技”,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年初,杭州凭借“六小龙”硬科技企业火速出圈,坐实“科创天堂”之名。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2024年末,杭州聚集了569家AI企业,利润总额占浙江全省七成以上,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
南有杭州湾,创新动能充盈;北有胶州湾,产业基底雄厚。作为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之一,青岛将人工智能纳入“10+1”产业体系,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布技术方案与场景需求超1200项,培育近70个大模型产品。在“AI+港口”“AI+交通”等领域,青岛港、中车等企业已形成多个示范应用,有效促进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目前,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链产业规模超700亿元。
9月24日至25日,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硬科技、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对接会,在创新资源富集的杭州成功举办。来自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优质企业,携新材料、AI芯片、商业火箭构件等创新成果齐聚一堂,多个核心技术与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高度契合。因此,此次对接会不仅有向创新最活跃处寻机遇的标杆意义,更有推动企业合作、产业协同、要素流动等实际内涵。
以“硬核成果”筑根基,青杭联动成技术升级窗口
在硬科技产业发展中,跨区域的资源互补是常见的探索方向。杭州及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不少深耕算法、新材料、精密部件的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有深厚积累,不过在寻求更多元、更规模化的产业应用场景时,往往会希望找到匹配度高的实践土壤;而青岛作为全球创新指数稳步提升的城市,凭借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海洋科技、智慧家电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推动技术落地、完善产业链条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寻求外部支持来弥补部分部件的短板。青杭两地的对接,正是基于这样的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更高效的资源联动方式。此次活动既让参与企业收获了合作机遇,更印证了青岛在硬科技与AI领域的产业底气。
青岛的产业底气,在参会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以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其早已在智慧交通领域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经验沉淀”的完整体系:从城市交通信号优化系统,到整合“车路协同”的智慧路网解决方案,技术已渗透至全国180余个城市;自主研发的城市智能交通管控平台,更是让青岛本地路网通行时间降低25%,路网平均速度提升9.71%。这份实力还曾支撑青岛上合峰会、天津上合峰会、西安十四运会等重大场景的交通保障,积累了大量的信号调节经验。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ICON城市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我们的核心诉求,是把过去20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以更低成本赋能新城市应用。成熟的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正是破解经验复用难、成本高的关键。”海信网络科技部长马晓龙表示,在此次对接会上恰好结识了上海意言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专注于企业级AI Agent开发引擎与平台建设的技术服务商,其“专家孪生”技术恰好契合海信“知识经验数字化、低成本复用”的核心需求,双方当场约定后续将深入对接技术适配方案。
不止海信网络科技,青岛企业的技术攻坚在对接会中多点开花: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智慧家电升级需求,一方面为AI生鲜冰箱寻求食材视觉识别技术支撑,与上海犀灵视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在家电场景中补充视觉识别功能;另一方面针对蔬菜等食材保鲜痛点,主动对接天津永续新材料,探索将其新材料技术应用于冰箱保鲜模块的可能;山东零度供应链有限公司作为深耕循环包装箱领域的企业,也带着“材质升级+设计优化”的双重诉求寻求突破,既与相关企业交流镁合金边角料在包装箱的应用,希望破解箱体耐用性与成本平衡难题,又盼借助AI技术优化工业设计,让产品更好适配家电、汽配等领域的运载工具。这些企业以技术为“敲门砖”,在青杭协同中既解决了自身瓶颈,更让青岛硬科技的“技术名片”走向全国。
以“精准赋能”破瓶颈,青杭联动见投资实效
青岛硬科技的“硬核支撑”,离不开产业资本对产业链的靶向赋能。以青岛华通集团、青岛国运投资为代表的产业资本,跳出“单纯财务投资”的局限,以“产业链整合者+生态培育者”的双重角色,将资金、资源、场景深度融合,而青杭对接会,正是这场赋能实践的“实战检验场”。
作为青岛市四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之一,华通集团肩负着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产业”培育孵化与引进职能,早已构建起“投建运三位一体”的赋能体系。其不仅主导设立青岛市现代技术产业基金与融资基金,旗下30亿规模的市级AIC创投基金还重点聚焦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青岛市重点产业;更通过产业园区建设,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配套”全周期空间支持。这种赋能在青杭对接会中精准落地: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布局,华通集团关注到鲲腾泰克(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的动态配置电机技术,认为其与青岛正在搭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训练场建设高度契合,深度探讨技术合作与本地化配套可能;面对南京奕泰微电子的车规级芯片项目,结合青岛智能网联产业发展需求,提出进行技术对接,推动芯片技术与本地车企、智能装备企业深度联动。正如华通集团副总经理梁明君所言,“青岛发展不求大而全,而是要找精准契合点”,华通集团更以培育孵化职能为抓手,在对接会中锁定5家与青岛产业契合的高成长性企业,将其纳入后续投资与合作重点,让资本真正成为“产业链补位、生态壮大”的纽带。
而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由中国国新与市国资委共建的国家级基金管理方,青岛国运投资则进一步延伸资本赋能的“产业链触角”,既聚焦中后期成熟企业,也主动挖掘具有成长性的中前期项目。针对光年探索(江苏)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的“商业航天火箭结构件落地”诉求,国运投资并未止步于项目评估,而是第一时间联动本地产业资源:一方面介绍青岛西海岸寰宇航天的贮箱业务板块及配套政策,为企业落地提供方向;另一方面对接其密切互动的火箭机构,梳理贮箱采购需求,帮企业链接下游资源,推动其与相关火箭厂商建立技术层面合作,为后续订单联动打下基础。“希望能推动他们合作,让企业有融资以外的收获。”国运投资投资总监杨光的表述,道出核心逻辑——在青杭联动中,资本既是“桥梁”,链接跨区域资源;更是“黏合剂”,让外地技术与青岛产业生态深度绑定。
从鲲腾泰克的电机技术到南京奕泰的车规级芯片,从光年探索的火箭贮箱到天津巽霖的半导体基板,产业资本以“精准对接+资源整合”,让青岛硬科技在跨域合作中不仅“引得来技术”,更“留得住项目、育得成生态”。
以“有为调控”搭平台,青杭联动是政策落地载体
青岛硬科技的“硬核保障”,更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精准调控——从出台产业规划到搭建对接平台,政府始终以“企事有解”思维为引领,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以“服务者”角色推动资源整合。
青岛对人工智能与硬科技产业的布局,早在2014年便已启动。此后近十年间,政策体系层层递进、持续完善。2014至2022年,青岛连续推出多个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支持政策,为企业创新实践筑牢基础;2020年,山东省工信厅印发《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以“1+4”领域先导作用深化AI与制造业融合,为青岛产业发展注入省级战略动能;2022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明确产业链发展路径;2024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一步锚定方向,围绕算力、算法、数据等七项重点任务制定目标,既明确资源配置优先级,又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硬科技产业发展画好“路线图”。
在政策落地层面,政府以“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为核心抓手。2024年以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局联合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已举办近40场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专场对接会。不仅让青岛硬科技有机会“走出去”对接资源,更把外部技术“引进来”补全产业链,印证了“有为政府推动有效市场”的深层逻辑。
从海信网络科技借青杭对接破解“经验复用”难题,到华通集团以资本纽带链接跨域产业链,再到政府以政策服务筑牢协同根基,青岛硬科技的“硬核”,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孤立强大,而是“企业攻坚、资本赋能、政府调控”的三重合力。未来,随着应用场景向更深层次拓展、产业资本与创新要素更活跃地涌动,以及“融链固链建链”生态的日益优化,青岛硬科技的“硬实力”,必将在更广阔的产业舞台上,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耿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