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付费选座岂能成了“挟座要价”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9-25

国庆中秋假期临近,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机票后准备线上值机选座时,却发现能选的座位寥寥无几,大片座位处于“锁定”状态。据多家航空公司相关规定所示,消费者若想预选稍具优势的座位,需额外用累积里程兑换或付费购买。

近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已成为所谓的“行业惯例”。表面上是一种市场化的增值服务,实质上却是一种变相的“挟座要价”,已然偏离了公平交易的商业伦理底线。

付费选座的争议核心,在于航空公司将基础服务异化为创收工具。机票价格本已区分舱位等级,经济舱旅客购票后理应享有合理的座位选择权。而现实是,航空公司将付费选择美化为“满足个性化需求”,消费者需额外付费才能享受本应包含在基础票价中的选座权益。当部分航班上超过一半甚至更多座位都需额外付费才能选择时,就等于将可选择的“增值服务”异化为事实上的“强制消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说辞亦显得苍白无力,这无疑构成了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蚀。更有甚者,一些本应优先保障特殊旅客的座位,如母婴座位等,也被纳入付费范围,这不仅背离了公共服务的人性化初衷,还损害了特殊旅客的权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付费选座的规则缺乏透明度。例如有消费者反映,在购票前难以知晓航班的锁座比例和选座所需的具体收费标准,直到值机选座阶段才“被动”知晓详情。这种信息不对称,已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规范付费选座乱象,监管不能缺位。早在2023年,针对国际航线选座收费已有相关规范,但在国内航线上,仍有监管空白。要破解这一困局,监管部门应出台更明确的指引,规范付费选座的比例和透明度要求,确保消费者享有合理数量的免费可选座位。航空公司应回归服务本质,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坚守商业道德底线,保证基础服务的完整性和公平性。

航空服务应在透明、公平的基础上,让每位旅客都能获得优质的飞行体验。当选座自由成为奢侈品,当行业惯例沦为侵权借口,最终伤害的是整个民航业的发展根基。唯有让规则透明化、权益保障具体化、监管常态化,才能实现航司与消费者的共赢。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许耀文)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