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四年,冠中生态实控人计划让渡控股权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9-23
9月21日,冠中生态(300948.SZ)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李春林和许剑平夫妇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发生变更,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自9月22日起停牌。
据悉,李春林和许剑平夫妇合计持有公司44.24%的股份。除此次控制权变更之外,此前公司第三大股东杨恩光刚刚于9月9日抛出减持计划,近期公司股权变动频繁。
冠中生态聚焦生态环境建设主业,覆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土壤修复、土地整治、水环境治理等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业务,以及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人工环境生态建设业务。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公司形成了以“冠中生态学”为核心的技术理论体系,拥有优粒土壤制备、团粒喷播工艺等核心技术并持续创新迭代。同时,公司有承接全气候、全场景项目的综合能力,以及丰富的跨区域、高难度项目实施经验,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储备。近年来,公司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于2025年上半年实施了“2025年美国费城花展项目活动策划、设计及搭建”项目,实现海外订单落地零的突破
然而,这些技术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并未转化为业绩增长——冠中生态“上市即巅峰”,于2021年2月上市后“业绩变脸”。此后,公司业绩波动下降,并于2024年亏损。2025年上半年,受当期施工产值比上年同期减少的影响,公司收入“腰斩”,同比下降52.33%;利润持续亏损,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37.20%。
剖析冠中生态技术实力与商业成功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其深陷经营困境。
据悉,冠中生态的客户中,基本以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或下属的国有性质主体为主,这造成公司市场对政府付费类项目一直有较高的依赖度。而这一类客户回款周期长,给公司现金流带来持续压力。
拆分冠中生态近几年的财务数据,应收账款的暴增十分醒目。2024年,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超过营业收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长72.83%至5.31亿元。
冠中生态也在2025年半年报中表示,政府财政偏紧导致原有订单落地缓慢甚至大比例甩项、回款困难、获取新订单难度增大等问题持续,导致公司业绩增长承压。
虽然,冠中生态表示,公司在治理和内控管理方面,加大了应收账款清收力度,除采取拜访、谈判、寄发催款函等常规方式催收,还提高了诉讼清欠的频次,但“远水难解近渴”。
在盈利能力受限的背景下,公司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呈普遍上升态势。2021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亏损;2025年上半年,受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的带动,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扭亏,但仅有0.12亿元,对资金压力的缓解有限。
长此以往的资金压力或是推动实控人做出让渡控制权决定的因素之一。而在此之前,冠中生态的股东与资金动向已显露端倪:2025年9月9日,持股5%以上的第三大股东杨恩光抛出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1.48%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杨恩光是于2024年6月通过受让实控人通过受让李春林家族所持有的部分股份,获得了6%的股权,成为了冠中生态的第三大股东,至今不过15个月时间。
彼时,杨恩光受让股份的价格为8.5元/股,以冠中生态9月22日停牌前11.2元/股的股价计算,杨恩光已浮盈30%。
此次实控人让渡控制权的公告与杨恩光的减持计划披露相隔仅十余天,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引发市场对两者是否存在关联的猜测。对此,风口财经致电冠中生态并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冠中生态未对此做出回复。
对于冠中生态而言,控制权变更或给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活力与机遇。然而,变更过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克服当前业绩困境,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发展战略,便是其亟须解答的首个课题。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许耀文)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