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品牌餐厅别成了果汁“搬运工”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9-20
近日,有消费者发现必胜客一杯售价19元的“阳光橙橙”饮品,实际上是市售瓶装“美汁源果粒橙”直接倒入杯中后,加冰块而成。同样容量、市售仅3元左右的饮料,在必胜客的溢价竟高达6倍。事件曝光后,必胜客客服称“没有这种做法”,而部分门店却坦承“确实如此”。
这场争议的焦点不止针对成本与售价的6倍落差,还有品牌在定价与宣传中的信息失衡,折射的不仅是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虚高溢价现象,更是品牌信任与消费者预期之间的背离。
商家回应其定价涵盖原料、运营与服务成本,且“含纯正果汁”的标注属实,却忽视了餐饮行业合理溢价的前提是信息对称。当消费者看到“纯正果汁”的标注时,普遍预期是鲜榨或鲜萃工艺,而非预包装饮料的简单分装。商家用模糊表述规避原料来源的关键说明,无异于打“擦边球”,让消费者游走在被误导的边缘。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在于商家提供的价值与价格严重不匹配。通常消费者接受溢价时,是愿意为环境、服务、体验甚至情感认同付费的。当发现一杯19元饮品的制作过程只是开瓶、倒杯、加冰时,这种溢价所含的附加值便瞬间蒸发。它触碰了消费者内心“愿意为体验付费,但不代表愿为敷衍买单”的公平底线。
更值得深思的是,必胜客客服的否认与门店的坦承相左,这种应对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加剧了信任危机。危机公关的核心是真诚与一致,任何回避或“甩锅”都只会加深公众对品牌缺乏诚信的负面印象。当一个品牌开始消耗长期积累的信任时,其损失远非一杯饮料的利润所能弥补。
事实上,此次事件只是餐饮行业透明度问题的一个缩影。从“奶茶不含奶”到“果汁非鲜榨”,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社交媒体时代,这种过度依赖营销包装而忽视产品实质的隐藏风险正变得越来越高。消费者一旦发现真相,影响也会因流量的发酵更为猛烈。
对品牌而言,无论是独特的口味、优质的环境还是用心的服务,都能成为合理溢价的支撑。但如果只把品牌视为提价工具,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受众诚意度,终将遭到反噬。这杯19元的果汁无疑为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任何商业成功都不能以模糊诚信为代价,因为真正的溢价,永远只会建立在真实的价值与透明的信任之上。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许耀文)
![]()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