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车贷提前还款难,暴露“高息高返”风险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9-18

据中新经纬报道,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汽车贷款满一年后申请提前还款,却被银行告知需排队两个月,导致额外支付千余元利息。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更揭示出车贷市场“高息高返”模式下的系统性风险。随着车贷市场的快速扩张,这类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亟须监管与市场各方共同反思与应对。

从商业模式看,“高息高返”本质是银行与经销商合作的一种营销策略。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并向经销商支付高额返佣,后者再以“优惠”形式部分返还消费者,营造“贷款比全款更划算”的假象。这一模式依赖消费者长期支付高息以覆盖资金成本,而消费者往往在销售人员“一年后可提前还款”等口头承诺的引导下,选择“长贷短还”以降低总成本。然而,一旦消费者集中提前还款,银行不仅难以收回已支付的佣金成本,甚至可能面临利息收入与成本倒挂的亏损风险。

正是这种内在矛盾,导致部分银行通过设置还款排队、限制预约名额甚至提高违约金等方式,变相增加提前还款的难度。表面上,这是“系统处理能力不足”或“流程优化”所致。实质上,反映出银行在盈利压力与消费者权益之间的艰难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销售阶段的口头承诺并未明确写入合同,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举证难、认定难的困境。因此,消费者在选择车贷产品时,务必仔细审阅合同条款,尤其关注提前还款的条件、违约金约定以及实际利率水平。

从监管视角看,今年多地银行业协会已出台自律公约,明确叫停“高返佣”“高息高返”等行为,也反映出该类模式对市场秩序的潜在危害。它不仅可能诱发金融机构间的恶性竞争,还可能导致风险客户过度借贷,更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政策限制只是第一步,如何对存量业务实施有效监管、如何确保金融机构合规展业,仍是一项复杂挑战。

从长远看,这一现象也反映出车贷市场有必要进一步推进透明化和标准化建设。金融机构应严格落实信息披露义务,杜绝误导性宣传,真正让消费者“看得清、算得明”。监管层面则可考虑推动车贷合同模板化,明确关键条款的表述要求,同时加强对银行合作渠道的管理,避免返佣模式扭曲市场定价。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管亚楠)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