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以“质价比”赢下暑期档119亿票房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9-03

近日,2025年暑期档以119.66亿元总票房圆满收官。同比增长2.76%的数字背后,是3.21亿观影人次、6.9%上座率的同步攀升。在平均票价下降8.9%的背景下,这一逆势增长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从依赖票价上涨的粗放增长,转向依靠内容质量与消费体验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内容供给的精准迭代,是撬动市场的核心杠杆。从数据看,尽管6、7月票房同比略有下滑,但8月实现59.9亿元收入,强势拉动整体大盘,这源于《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的持续发力。其中,《南京照相馆》凭借28.9亿元票房与高共鸣情感叙事登顶档期冠军,印证了优质内容自带流量的扩散效应。

消费生态的多维延伸,让电影产业突破了“票房依赖症”。平均票价降至37.2元,是政策杠杆与市场规律共振的结果。例如,浙江3680万元电影消费券带动当地8月上半月票房同比激增85.81%,印证了“降价换量”的有效性。

“电影+”跨界联动成为新增长极。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电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多部影片通过跨界品牌合作、文旅联动激活消费。当一张电影票根能兑换餐饮优惠券、串联文旅路线,电影便从单次消费变成了消费生态的入口,这种边界拓展让市场韧性显著增强。

更值得肯定的是产业发展的包容性进步。“轮椅友好厅”从去年3城60余厅扩展至全国近80城超300厅,1.2米宽的通道、第四排的平视观影位,这些细节背后,是对残疾人群体观影需求的回应,也与特效厅8.3%的票房贡献率形成呼应,显示电影市场正从“硬件比拼”转向“体验增值”。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结构的优化比数字增长更具深意。今年暑期档中,5亿~10亿元体量影片数量同比增加两部,打破了过往依赖极少数头部大片的失衡格局,表明“腰部力量”正在崛起,中等成本、高口碑作品正成为市场稳定器。而40岁以上观众占比首次突破20%,以及35岁以上观众占比大幅提升,标志着电影消费正从年轻群体向全龄层渗透。这种多元平衡的态势,比单纯的票房数字更能反映出产业的健康度。

这个夏天的119.66亿元票房,印证了真正拉动消费市场的从不是高票价或流量明星,而是高质量内容、合理定价与体验升级共同构成的“质价比”优化。只有持续推动创作升级、业态创新与服务包容,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在文化消费竞争中赢得持续增长动力。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耿伟杰)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