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东|1.4万吨级“海上巨无霸”抵达惠州海域,“大国重器”缘何频频从青岛驶出?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9-01

9月1日,惠州25-8项目DPPB组块从青岛出发抵达惠州海域,准备运往作业海域进行安装,这标志着南海东部油田重点产能建设项目正式进入海上安装阶段。这是“青岛造”船舶海工装备的崭新成果。

不止于此,此前,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等大国重器从青岛驶向深蓝,彰显了青岛海洋经济的硬核实力。

实力的背后既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更有科技研发的支撑,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进阶。

同一天,两大“海上巨无霸”传喜讯

橙色龙门吊昂然耸立、海上“巨无霸”正在进行最后的修容。9月1日,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的作业现场跟天气一样“火热”,“这是我们正在建造的新项目,预计月底就能完工交付。”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是涠洲11-4CEPD项目,是一座八腿带井口中心处理平台,长84.5米宽35米高44米,设计浮拖重量14600吨,正在进行各项收尾工作,又一“海上巨无霸”要驶出青岛了。

同一天,也是从此建造出发的惠州25-8项目DPPB组块抵达惠州海域,准备运往作业海域进行安装,这标志着南海东部油田重点产能建设项目正式进入海上安装阶段。导管架平台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海洋油气生产设施,由导管架和上部组块组成。惠州25-8DPPB平台上部组块长81米、宽44.5米、高81.2米,投影面积达3600平方米,相当于8.5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总重约14370吨。平台依托区域整体规划,建成后将成为南海东部油田最大规模注水开发平台,配有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注水泵、高效聚结生产水分离器等107台套设备,可实现钻修井、智能采油、油气水综合处理以及伴生气回收利用等多项功能。

建造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以场地最大建造能力为基础进行甲板片分片,将整个组块只分成9个大片进行组装,结构专业高空总装工作量降低了三分之一。历时78天完成了9个甲板片的总装工作,吨位最大的甲板片实际吊装重量达到810吨,创造青岛场地甲板片吊装单次最重纪录。平台投产后将进一步提高惠州25-8油田的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并构建形成惠西油田群区域物流及电网传输中心,串联周边已开发油田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海上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

而像葵花般在深海绽放的“海葵一号”,也产自青岛,是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建造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作为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船体直径约90米,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设计排水量10万吨,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日油气处理能力约为5600吨,可供90万辆小汽车同时使用,被称为“超级能源碗”。从0到1,建成首个国产“超级能源碗”,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深海一号”则是由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这一最新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革新技术,被誉为迄今中国相关领域技术集大成之作。

众多“大国重器”都诞生于此,与区位优势关系密切。海西湾位于中日韩船舶海工核心地带,拥有水深湾阔的地理条件以及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布集中的比较优势,更加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海西湾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紧邻青岛港前湾港区,航道资源优越,超过200条航线连通全球各地,非常便于新船交付后立即投入运营以及旧船进行维修改装。

集群的力量,本地配套率达近九成

作为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聚集了北海造船、中船发动机、中海油(青岛)、中石油(青岛)、民船中心等50多家企业,形成了覆盖研发设计、核心制造、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9%, 形成了以船舶海工制造为龙头、配套产业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

以海油工程青岛公司为例,企业建立了以青岛片区为中心的海洋工程专业供应商资源池,配套企业包括鹰图软件、武晓集团、裕安石化、金汇联科技等,涉及涂装、钢结构、管材压制、机加工、技术服务等业务。

而在巴油P67/P70 FPSO项目和流花16-2 FPSO项目中,海油工程青岛公司负责FPSO的整体建造、集成和调试等工作,将相关船体建造工作委托给北海造船,充分利用各链主企业的优势与特长,实现合作共赢。

作为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单位、青岛市智能装备产业“链主”企业,北海造船牵头建设形成以民船中心绿色设计、中船发动机绿色主机、青岛双瑞绿色能源供应系统以及北海造船绿色总装建造的“绿色链”,协同带动船用钢板、油漆、主机、锅炉、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承接额、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核心指标全面实现“双过半”,完成“开工9艘、铺底9艘、出坞9艘、试航11艘,交船12艘”共50个大节点,半年交船数量与载重吨双双刷新历史纪录。现手持订单近60艘,绿色船型占比超90%、国际客户订单量超85%,部分订单交船期已排产至2029年。

2024年,由青岛牵头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再次彰显了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评价道:“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集群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内卷式竞争,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支撑产业升级跨越。”

向高进阶 ,驶向全球

从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科技实力一定是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的杀手锏。

海油工程工程项目分公司总经理薛士辉介绍,通过“产、学、研”结合和自主技术攻关,深水油气工程建设能力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设计、建造、安装、调试的全方位提升,初步建成了覆盖水面、水中、水下的装备技术体系,为开发千米以上深水油气资源提供了坚实保障。

海西湾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船海装院等6家顶尖科研机构、2000多名科研人员,持续攻关智能船舶、深海装备等关键技术,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

“2023年9月完成民船中心总部迁驻青岛。民船中心作为专业的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与技术创新平台,其船海装备研发设计综合能力水平处于国家重点科研单位第一梯队,弥补了青岛市乃至全省缺乏船舶研发设计短板,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北方一流的高端绿色智能船舶设计研发中心,吸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助推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说,自民船中心总部迁至青岛之后,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成功研发推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31.9万吨节能环保型原油运输船;2025年发布了“北极星”散货船、“天狼星”矿砂船、“启明星”油船系列三大船型。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新趋势,同样对海洋装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持续引领海洋油气开发市场的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布局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替代油气平台天然气发电机组,减少海上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作为鲜明标签,更多青岛造大国重器驶向全球。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