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止中医再闯港交所:现金储备1亿,流动负债5亿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8-11

继今年1月首次递表失效后,近日,中国最大AI中医医疗服务商问止中医向港交所再度递交上市申请。透过问止中医的财报,可以清晰地看到资本、科技与医疗本质之间的冲突。

问止中医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中医重症及疑难病的中医人工智能数字医疗企业。主营业务为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销售与中医大脑订阅。其中,中医医疗服务是业绩的核心来源,主要模式为中医师使用自主研发的AI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人机集合为患者看诊。

2022年至2024年,问止中医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从0.62亿元涨至2.36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但利润持续亏损,与营收形成强烈反差: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近4亿元,流动负债净额近5亿元。

按照问止中医的表述,亏损主要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的影响。抛开这一因素,公司主营业务在报告期内均盈利。

然而,这一会计处理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无法掩盖真实的现金流危机:2025年前5个月,公司累计亏损4.37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同比激增17倍;流动负债净额持续扩大,约为5.38亿元;而现金储备仅1.15亿元,短期偿债风险高企。

此外,成本同样拉低了问止中医整体的盈利能力,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销售困局。

据悉,标榜“中医AI第一股”的问止中医,销售开支常年高于研发费用。2024年,问止中医的研发投入约为104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4.9%。而当期营销费用高达2887万元,是研发投入的两倍有余。

众所周知,港股通常更看重盈利可持续性。问止中医的业务结构同样暴露了其盈利可持续性的隐忧。

据悉,问止中医的营收来源相对单一,近九成的收入来自线上诊疗,号称核心技术的“中医大脑”订阅收入不足4%。根据相关新政策要求,患者首次线上问诊须补充线下诊断记录,无疑提高了获客门槛、卡住了主要收入来源。

更为紧迫的是对赌协议的压力。若在2027年1月前未成功上市,则要赎回优先股并支付8%的利息,这对于“造血能力”不足且现金流本就紧张的问止中医而言,偿债压力与资金链风险与日俱增。

AI技术的确给问止中医“科技+医疗”的标签增色不少,叠加政策的支持与驱动,使其近年来备受资本青睐。但从医疗本质来看,AI技术的成色不足,实质贡献并不“出彩”。

据介绍,“中医大脑”可重点解决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在供需端的痛点,例如优质中医资源稀缺、诊疗标准化不足、患者认知与信任度等问题。但中医的核心价值仍在于疗效,从这一方面来看,问止中医的信任危机不断。12312、黑猫投诉等平台的信息显示,问止中医频频因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问题被投诉。

信任危机背后是医疗团队的“低龄化”隐患。据悉,截至2025年5月,问止中医拥有全职医师93名,其中包括癌重症专科医师24名,疑难症专科医师27名,全科医师42名。据介绍,93名全职医师平均年龄为32岁,团队年轻化与中医大脑AI辅助系统高度适配,青年医师通过标准化培训可快速提升临床能力。然而,有观点认为,年轻医师在AI辅助下主导癌重症诊疗,其专业能力令人生疑。

对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造成的非现金亏损预计何时可消除,以及将如何扭转技术变现能力与市场宣传脱节的局面,风口财经致电问止中医官方微信提供的媒体采访电话,接线的工作人员以“目前问止中医暂时没有人对接媒体采访这方面的业务”为由,没有对记者的采访做出回复。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许耀文)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