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医疗上半年核心利润暴跌六成,手握146家机构、10亿现金仍难阻颓势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8-07

8月4日,华润医疗股价直线跳水,当日暴跌15.58%,次日续跌1.07%,两天内市值蒸发超15%,仅剩47.98亿港元。

引发这场“资本逃离”的导火索,正是华润医疗当日发布的盈利预警: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预计同比下降20%—25%,但剔除一笔2.1亿元的一次性赔偿款及税费后,核心业务利润实际暴跌55%—60%。

公司将下滑归咎于两大因素:医保次均费用下降挤压医院利润空间,及IOT业务退出导致的利润贡献减少。这家拥有146家医疗机构、2.2万张床位的医疗巨头,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次均收入持续下滑

2024年华润医疗医院业务营业额91.85亿元,同比下降2.4%。在门诊和住院人次分别增长1.3%和1.0%的情况下,次均收入却下滑2.4%和4.3%。量增价减的背离走势,直接导致住院收入下降3.3%,门诊收入下降1.0%。

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医保支付改革2.0版于2024年7月全面推行,通过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的“打包付费”模式,倒逼医院控费。在医保控费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管控与临床路径优化。

而曾作为重要利润来源的IOT(投资-运营-移交)业务,如今成为华润医疗的战略包袱。2024年,含IOT业务的“其他业务”板块贡献收入6.7亿元,分部业绩达2.14亿元。

随着公司战略转向,这项业务正在加速退出,应收款项从2023年底的3743万元骤降至2024年底的823万元。2025年上半年,IOT业务利润贡献断崖式下跌,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第二大因素。

7月7日,华润医疗公告已就燕化IOT协议纠纷向北京二中院提交立案申请,要求解除协议并追讨赔偿。这一法律行动标志着公司剥离IOT业务的决心,却也带来短期业绩真空。战略收缩背后是IOT模式的根本性缺陷,依赖管理输出获取收益的模式在医保控费环境下难以为继,且与公司核心医院业务协同有限。

淮阴医院并购败局

正值业绩危机时刻,华润医疗管理层也经历了重大洗牌。6月19日,于海接替宋清出任董事长,同时完成独立董事及专业委员会改组。新董事长于海兼具政府管理经验与医疗集团运营背景,但面临的是棘手的复杂局面。

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淮阴医院项目。2021年,华润医疗以8.83亿元收购这家二级甲等医院,然而收购后业绩却一路下滑,2021年亏损6729万元;2022年收入腰斩,亏损7600万元;2023年收入再降60%,亏损超3000万元。

2024年11月,华润医疗宣布关停淮阴医院业务,这笔巨额投资仅三年便宣告失败。该案例暴露了公司在医院并购整合上的能力短板,也导致2023年计提4.47亿元减值损失,直接拖累当年净利润。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支付改革后医院将更加注重病例组合指数(CMI),优势科室成为核心竞争力。民营医院必须深耕专科领域,才能在精细化运营中建立差异化优势。

对华润医疗这样拥有13家三级医院、22家二级医院的医疗集团而言,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专科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成为新管理层亟待破解的课题。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华润医疗仍握有重要缓冲筹码。截至2024年底,公司持有10.54亿元现金储备,杠杆率10.8%,较2023年下降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未使用银行授信额度高达75.4亿元,为战略转型提供了充足财务弹性。

来源:华润医疗官网

新管理层承诺将“积极改善收入结构,推动管理精细化,控制运营成本”。这些举措能否见效,取决于几个关键维度:通过供应链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关停持续亏损医疗机构;以及发展高毛利专科服务。

在医保控费常态化背景下,华润医疗需要重新定位其作为央企医疗平台的价值,能否将146家医疗机构的规模优势转化为真正的成本控制与专科能力,将决定这家医疗巨头是成为行业整合者还是被整合者。

风口财经记者就规模化为何未能转化为盈利优势、是否会继续关停亏损医院等问题致函华润医疗,截至发稿未收到有效回复。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