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近5亿,账上现金仅够1年,禾元生物靠什么撑起百亿估值?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8-06
近日,禾元生物科创板IPO注册生效,距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
禾元生物成立于2006年,专注于水稻胚乳细胞表达体系的植物分子医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作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首单,禾元生物的IPO进程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然而,就在其首款产品获批、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一组数据却令人倒吸一口凉气:三年累计亏损近5亿元,资金或仅够支撑到2025年底,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超三成。
然而,在如此脆弱的财务基础上,禾元生物若成功上市,或将面临百亿市值预期。这背后,究竟是技术突破的“价值重估”,还是一场资本对未来的豪赌?
首款产品获批上市,但市场空间或有限
注册生效当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禾元生物申报的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商品名:奥福民)获批上市的公告。
这是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也是禾元生物的首款上市产品。
对于HY1001的市场空间,禾元生物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提到,人血清白蛋白药品由于其巨大的临床需求缺口,是我国目前血液制品中唯一允许进口的品类,且约60%依赖进口,存在较大的进口替代需求。
但然而,光环之下暗藏隐忧。禾元生物的HY1001仅获批适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数据显示,我国该适应证下的患者数量在2024年为53.4万人,预计到2030年逐年下滑至45.5万人,这意味着,其核心产品的目标人群不仅有限,且呈萎缩趋势。
简而言之,技术路线的商业化验证,仍处于“从0到1”的初级阶段。
三年亏超4.8亿,资金储备只够用一年
财务数据显示,禾元生物的“烧钱”速度令人咋舌。2022年至2024年,禾元生物营收有所增长,分别为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但与此同时,净利润却持续亏损,三年间分别录得-1.44亿元、-1.87亿元、-1.51亿元,累计亏损超过4.8亿元人民币。
此外,公司明确表示:预计2027年前难以实现盈利。这意味着即便成功上市,投资者仍需为至少三年的持续“烧钱”买单。
持续亏损与其高额的研发投入分不开关系。报告期内,禾元生物研发投入分别为1.1亿元、1.59亿元、1.17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24.62%、655.71%、463.14%,这意味着,每赚1元钱,就要投入近5元甚至8元用于研发。在研发方面,公司预计未来三年每年研发投入均在 1 亿元至 2 亿元之间。
比亏损更紧迫的是现金流压力。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640.34万元、-1.23亿元、-5353.40万元,持续“失血”。货币资金从2022年的3.88亿元,降至2024年的1.6亿元。以公司目前的支出计算,剩余资金仅能支撑到2025年底。
债务激增,上市求生?
为保障运转,禾元生物开始加大融资力度。从招股书来看,禾元生物在过去几年引入了贝达药业等多名投资方,这也导致了公司股权的分散。
在公司创立之初,实控人杨代常持股比例为44.00%(廖友芝代持),中间经过融资后持股比例被一再稀释,截至2024年12月31日仅直接持有公司15.03%股份,加上通过禾众共创控制公司3.75%的表决权、通过一致行动约定控制公司10.47%表决权,合计控制禾元生物的表决权比例也仅为29.25%。
由于公司股权相对分散,如果其他股东之间达成一致行动协议,或第三方发起收购,公司将面临实际控制权发生变动的风险。随着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可能导致公司在战略、研发、销售乃至主营业务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次在注册稿中,主要持股5%以上的股东均已出具“不谋求实际控制权”的承诺,尽管如此,一旦上述承诺到期,或主要股东改变立场,公司控制权仍存在变动可能,未来战略走向仍具不确定性。
公司的债务规模不断攀升。2024年,禾元生物首次出现千万级别的短期借款,年末短期借款达1000.78万元;其长期借款也刷新了历史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背负的长期借款高达1.84亿元,较2023年末翻了一倍。
债务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关键期对资金的迫切需求,禾元生物的IPO募资需求迫在眉睫。
2025年开局不利,百亿估值靠啥支撑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滑37.88%,净利润下降64.38%。公司表示,一季度营业收入下滑的原因:主要系上年同期境外重要客户对公司有大额采购,客户再次采购时间主要受其消耗量、库存的影响,故在不同的季度下单属于正常现象。
在首款产品尚未打开局面之际,营收即出现大幅回落,无疑加剧了投资者对公司造血能力的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与最初申报相比,此次公司募资计划出现明显缩减。2022年首次申报时,禾元生物计划募资35亿;2025年过会前突然砍到24亿,用于产业化基地建设投入、新药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按科创板25%稀释比例算,估值从140亿缩水到了96亿,仍然接近百亿。禾元生物之所以仍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技术平台与长远的产业前景。但资本市场终将回归现实,接下来,禾元生物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我能做出来”,更是“市场愿意买单,我能持续活下去”。
针对相关问题,记者发送采访邮件至禾元生物,截至发稿未有回应。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谢文倩)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