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影视产业转型,“竖店”何以更有戏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8-02
最近,郑州以“竖店”之名强势出圈,搅动中国影视产业格局。航空港区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内,日均八九个剧组轮轴转,预约档期已排至10天后;放眼全城,日均100部短剧开机,3万从业人员、800余家短剧制作企业……这座中原腹地城市,正以“竖店”新身份,用高效集约的工业化生产,改写着影视产业的传统逻辑。
郑州成了竖屏短剧的“梦工厂”,首先源于对微短剧“短平快”特性的精准适配。城市资源整合能力得到发挥,从闲置产业园变拍摄基地,到建材商铺客串“总裁办公室”——这种“万物皆可布景”的灵活度,让其制作成本较行业低10%至20%,部分环节甚至相差40%。更关键的是,资源的集聚形成了“十分钟配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的集群效应,与短剧拍摄的快节奏完美咬合,构成夺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政策的精准滴灌,则为产业爆发按下“加速键”。优质作品奖励引导内容升级,将制片、编剧等纳入人才引育,取景拍摄场地联动补助激活多元拍摄场景,“场景清单”开放的百余处外景,更让城市成为“天然摄影棚”。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推动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为产业资本,加速企业与人才的集聚。
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产业辐射力。郑州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不仅降低了道具运输与人员调配成本,更使其成为撬动区域协同的支点。数据显示,河南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前三,产能占全国约四成,形成“中心城市+周边梯队”的产业生态。但“快周转”的狂飙中,隐忧已然显现,同质化剧情与粗糙制作仍是行业痛点。高校开设微短剧专业补人才短板,剧本征集深挖“少林功夫”“天下黄河”等文化IP,AI技术探索低成本精品路径——这些尝试,考验着微短剧创作从“成本优势”向“价值创造”跃迁的智慧。
实践证明,在文化产业轻量化转型浪潮中,未必需要厚重的影视积淀,关键在于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洞察。从“竖店”的崛起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突围,更是中国文化经济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里既有对成本的精准计算,也有对文化的创新表达,更有对市场的敏锐捕捉。这或许正是“竖店”给予影视产业转型的深层启示。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耿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