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中奖纠纷”频发背后:半年创百亿营收,现金流反下滑23%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31
“东鹏特饮虚假活动坑人,买三瓶扫码全无效”“东鹏特饮饮料瓶盖显示有奖码,却没有得到4元奖金,存在欺诈行为”“补水啦中奖码显示二维码不存在”……近日,黑猫投诉平台涌现多起针对东鹏饮料(605499.SH)中奖活动的投诉。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这些投诉背后,折射出东鹏饮料刺激销售、提高复购率的营销策略:其主推的“一元乐享”活动允许消费者凭特定瓶盖加价1元换购新品;而“扫码赢红包”活动则要求24小时内复购方可提现最高4元奖金。
在促销驱动下,东鹏饮料2025年上半年营收首破百亿,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半年营收首破百亿
经营现金流为何下滑23.24%?
近日,东鹏饮料披露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7 亿元,同比增加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
自从2021年5月登陆A股以来,东鹏饮料的业绩持续上扬。不过,相较于去年同期44.19%的营收增速和56.17%的净利润增幅,今年上半年东鹏饮料业绩已显现出放缓的态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经营现金流的异常下滑。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7.40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5.27亿元,同比下滑23.24%。
图片来源:同花顺iFinD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净额,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
在销售规模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为什么现金流反而下降了?
透过财报可以发现,这主要是因为预收货款大幅减少和税费支付激增等原因共同导致。
当企业提前收到了客户的款项,但根据合同约定,企业需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向客户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此时这笔预收款项就形成了合同负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东鹏饮料的合同负债为36.67亿元,较年初的47.61亿元减少10.93亿元,其中预收货款减少了18.73亿元。
图片来源:2025年半年报
另外,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同比增加46.8%,由2024年上半年的8.73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2.82亿元。
东鹏饮料在年报中称,合同负债下降主要是因为上年末因春节备货而产生的预收货款在本期转化为收入所致。不过从另一方面看,预收货款大幅减少是否反映出经销商的备货意愿下降?同时,税费支出为何高于同期营收及净利润增速?
31日,风口财经记者联系到东鹏饮料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就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上半年销售费用达16.82亿元
“补水啦”扩张仍存压力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补水啦、快速补充电解质”“椰椰椰椰…”,这些在居民楼电梯等场所高频曝光的广告语,折射出东鹏饮料在终端市场的强势投放。
“补水啦“电梯广告。
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7.27%至16.82亿元,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该项费用增速已连续三年扩大,2022年至2024年,其销售费用分别为14.49亿元、19.56亿元、26.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1%、34.94%、37.09%。
从销售费用结构来看,2025年上半年,其职工薪酬支出6.91亿元,同比增长26.06%,为销售人员人数增加所致;渠道推广费支出6.76亿元,涨幅为61.20%,为加大冰柜投入所致;广告宣传费支出2.06亿元,涨幅为34.30%,为加大宣传投入所致。
图片来源:2025年半年报
2021年上市时,东鹏饮料仅有1000余家经销商,截至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的经销商数量已扩容至3200余家。此外,截至2024年末,东鹏饮料已累计投放冰柜数量超过30万台。
市场推广驱动下,公司产品结构也显著变化。
东鹏饮料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能量饮料(东鹏特饮)、电解质饮料(补水啦)以及其他软饮(东鹏大咖、果之茶等)。其中,“补水啦”是东鹏饮料2023年1月推出的新品,2024年东鹏饮料首次将“补水啦”单列披露收入。
东鹏饮料“开盖扫码赢红包”部分产品。
2025年上半年,公司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其他饮料分别实现收入83.61亿元、14.93亿元和8.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214%和66%。能量饮料(东鹏特饮)占比同比下滑9.3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东鹏饮料有‘一条腿走路’隐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风口财经记者表示,补水系列成能量饮料外 “第二个大单品”,东鹏大咖生椰拿铁切入咖啡赛道,(东鹏饮料正)丰富产品矩阵,减轻单一品类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东鹏“补水啦”业绩虽有所上升,但目前其规模尚小。同时,在竞争对手(如元气森林“外星人”电解质水)的压力下,促销力度有所加大。
根据财报,2024年公司电解质饮料的毛利率为29.72%,显著低于能量饮料的48.25%。另外,以收入与销量的比值计算,2025年上半年,公司电解质饮料单价由2271元/吨降至2176元/吨,同比下降4.2%。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张亭旺)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