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新力量丨抢占AI产业制高点,青岛凭什么能赢?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31

判断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几何,产业链链主企业是最具代表性的观察视角之一。

7月3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首场“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信网科”)、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创新奇智”)、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青轨科技”)、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简称“国华智能”)四家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集体亮相,这些产业链上的“核心枢纽”,成为青岛抢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实力缩影。

如今,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是各城市竞相加码的战略领域,青岛也将其纳入重点发展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进行布局。7月28日,青岛市人工智能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工信厅官网公布的2025年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为继青岛仪器仪表集群、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济青枣潍工业母机集群之后,青岛所拥有的第四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领跑新一轮产业变革,青岛到底凭什么?

技术筑基

国内首款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大模型、可将地铁站运维效率提升70%的智慧车站智能体、解决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卡脖子”难题的谐波减速器……7月,在全球科技企业“秀肌肉”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几家链主企业的技术成果纷纷亮相,这不仅代表青岛,更代表山东的头部产业力量站在了“聚光灯”下。

AI狂飙的时代,技术是永远的底牌,而最能证明这张底牌实力的,就是做别人不可为。

4月,海信网科推出的面向城市交通行业的垂域大模型—“海信通途大模型”,融合了海信网科在智能交通领域20余年、176个城市的深厚知识开展领域微调,深度赋能交通指挥调度、安全防控、拥堵治理等关键场景。

对于传统视觉AI模型无法应对的国省道的标识标线缺失、急弯陡坡识别、路口视距不良等交通安全治理场景,海信通途大模型仅通过车载行车记录仪视频,就能对9类105种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智能识别,排查准确率超80%,效率提升50%。

而作为中国领先的“AI+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创新奇智深耕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空白领域,推出基于大模型技术的CAD,做到了业界领先。

“我们自主研发的‘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是国内首款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大模型。我们通过平台化的方式,通过强化在底层算法、模型闭环、平台工程、场景落地等方面的能力,打造自主可控、行业领先的工业大模型技术和产品体系,为更多工业场景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创新奇智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辉介绍。

同样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还有国华智能。据国华智能副总经理刘锦玉介绍,国华智能是国内少有的将谐波减速器做进航天领域的民营企业,共计开发了百余款高性能产品。

其中,在国内首创谐波减速器柔轮表面改性技术和共轭啮合协调优化设计方法,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有效解决了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高端谐波减速器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约为3%,在山东省占有率80%,排名第一。

场景赋能

“工业的41个大类山东都有,应用场景非常丰富,这也是我们得到了4个城市的盛情邀请,最后选择落户青岛的原因。”在谈及青岛最为企业看中的产业优势时,徐辉一语中的。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和规模化都严重依赖场景落地能力,AI的发展,尤其是工业AI,必须立足于海量的工业数据,同时深度融合行业知识经验和物理机理,才能走出独特的创新路径,而这恰恰是制造大省山东的拿手项。

在软件赋能方面,创新奇智自2018年成立以来就坚定立足于“AI+制造”产业,已推出贯穿制造业全链条的一系列AI产品及解决方案。面对40多个工业门类,企业精挑细选了钢铁冶金、汽车装备等八大数字化程度高、客户付费意愿强的细分领域进行AI赋能,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1200家企业客户,其中制造业客户占比逾 70%,2024年制造业营收占比80%以上。

在本体硬件方面,青岛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大健康乃至未来的养老产业等,也可以与具身智能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国华智能作为具身智能头部企业,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一体化关节模组等产品,成为机器人的“关节”与“肌肉”,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可靠性。依托山东庞大的应用场景基础,国华智能在应用牵引上已打造出多个行业标杆案例。

事实上,将视野放大,场景一直是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资源优势,从智能制造工厂,到智慧城市治理系统,再到跨区域产业协同,青岛始终致力于场景资源链接。

2024年,青岛发布《青岛市加快场景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青岛基本构建起重点突出、要素齐备、协同联动的场景建设体系。目前,青岛已发布技术解决方案与场景需求清单超过1000项,累计7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典型场景,18个场景入选山东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场景”这一新经济赛道上,青岛正蓄力狂飙。

生态聚势

链主企业的存在,如同一个个动力引擎,驱动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向前。而要想放大这份驱动力,还需串珠成链,聚链为生态。

让人欣喜的是,链主企业都自觉担起了这份责任。为了共建更良好的行业生态,青轨科技联合13家高校、企业创立了“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协同模式,吸引更多产学研力量深度参与轨道交通智能化建设,催生出覆盖技术研发、数据服务、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体系。这不仅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还将促进跨行业技术融合。

不仅如此,青轨科技参与制定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标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智能运维系统通用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重裁型自动扶梯用户需求书(范本)》等行业标准,也将被整个行业共享。

“过去,我们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仍多位于南方地区,这也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刘锦玉坦言,为了缓解这一发展困境,近年来青岛市政府联合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策略,国华智能作为最熟悉实际问题的行业代表,加入青岛市政府招商团队,“我们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需求方,能够有针对性地匹配客户,把企业召集过来,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政府招商效率。”刘锦玉介绍,目前,国华智能已配合政府,累计为青岛引入多家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

当前,青岛以龙头为引领,打造的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效应。在崂山布局的人工智能产业园,目前已聚集中科曙光、歌尔微电子、国创智能家电等重点企业280余家,产业园2024年实现营收220亿元、同比增长30%。为补齐产业链需求短板,青岛也以园区为抓手定向招引,落地浪潮大数据、中科星图低空云、乐聚智家机器人等补链强链项目超40个……

当技术落地与场景需求深度耦合,当单点突破升级为生态共建共享,青岛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崛起之路。

(文/图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视频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钟迎雪 孙兆慧)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