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分红、利润下滑、应收款项高企,三问马可波罗IPO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31
近日,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马可波罗)IPO提交注册。
马可波罗于2022年5月申请主板IPO,2023年3月经历注册制平移至深交所审核,2024年5月16日首次上会,是新国九条下首家上会IPO企业,但遭暂缓审议,后于2025年1月14日二次上会并通过,目前距其过会已过去192天。在这背后,市场对其仍有多重疑问。
一问:利润是否会继续下滑?
马可波罗波折申请上市的三年,也是利润逐渐下滑的三年,2022年至2024年,马可波罗营收从86.61亿元降至73.24亿元,同比变动3.05%、-17.93%,复合增长率为-8.04%;净利润分别为15.14亿元、13.53亿元和13.27亿元,同比变动-10.65%、-1.92%。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也从2022年的30.21亿元下滑到2024年18.06亿元。此外,其赚钱能力也在下滑,招股书数据显示,马可波罗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43.08%一路下行至2024年的38.45%,三年半萎缩近5个百分点。
此外,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也超过研发,最近一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61%,而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64%。
业绩下滑问题也是监管层关注的重点,首次上会时,马可波罗就因经营业绩稳定性遭遇追问,二次上会现场,上市委仍在追问业绩问题,要求马可波罗说明业绩下滑的重大不利影响因素是否消除。
在最新招股书注册稿中,马可波罗公布了2025年1-6月财务数据情况,当期实现营业收入32.18亿元,同比下滑了11.82%,实现扣非净利润5.98亿元,同比下滑了6.80%。
来源:马可波罗官网
二问: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暗藏哪些危机?
业绩下滑,马可波罗称“主要系建筑陶瓷行业市场竞争加剧,销售价格以及销量有所下滑”所致。马可波罗作为陶瓷企业,业绩与房地产行业高度捆绑。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6%,比2021年的147602亿下降47.2%。
这种情况下,陶瓷行业很难独善其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陶瓷砖产量59.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18%,产能利用率不足50%。
马可波罗作为行业龙头,2022-2024 年,公司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62%、3.23%和3.27%,虽逐年增长,但3.27%这个数字属实称不上高。
受恒大等房企拖累,马可波罗的应收账款问题也非常突出。从2022年至2024年,马可波罗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0.28亿元、15.99亿、12.14亿元,账面余额分别为28.17亿、26.48亿、22.63亿元,1年内账龄占比分别为57.23%、45.66%以及38.93%,结算周期逐渐拉长的趋势明显。
2022年至2024年,马可波罗坏账准备分别为7.9亿元、10.49亿元、10.49亿元,三年累计坏账准备高达28.88亿元。招股书显示,马可波罗坏账风险高度集中于17家房企客户。截至2024年末,融创地产1.32亿元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达88.75%,绿地地产1.43亿元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为73.54%。
为了缓解压力,马可波罗已接受价值4.76亿元的房产和车位用于抵债。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完成509套抵债房产的网签备案,但实际交付率仅为12.4%。虽然以房抵债暂时缓解了应收账款回收的压力,但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点,例如流动性受限、市场价值波动风险和维护成本增加。
三问:突击分红为哪般?
在坏账问题如此突出的情况下,近两年马可波罗的大手笔分红行为引发了市场强烈质疑。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公司分别现金分红5亿元、3.23亿元,合计8.23亿元,按照实控人黄建平直接及间接持股42.12%计算,其在此次分红中获利约3.47亿元。占同期扣非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6.76%和26.02%。
这与2019年至2021年期间合计8000万元的分红形成明显对比,这一行为被市场解读为老股东试图在新股东加入之前提前分配利润,又计划通过募资补充流动资金,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存在显著坏账风险以及接受房产抵债的实际交付率较低的情况下,这样的分红策略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这一行为也是监管关注的重点。2024年4月,新“国九条”明确指出,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马可波罗的融资额一降再降,公司最初申报的募资计划显示,拟募集资金40.18亿元,但在2024年5月更新的上会稿中,公司募资规模下调至31.58亿元,在2024年10月更新的上会稿中,公司再次调整募资计划,计划募集资金23.77亿元,与马可波罗一开始的40.18亿元募集资金相比,整整减少了16.41亿元,缩水40.85%。
通过降低融资额,可以使得每股收益看起来更具吸引力,有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并且降低投资者对公司能否有效利用所筹资金的担忧,从而增加成功上市的可能性。但公司真正需要向监管机构和市场投资者回答的,远不止“如何顺利上市”这一道题。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谢文倩)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