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用真安全撑起“窝囊旅游”松弛感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30

今年夏天,“坐电梯上山、20米蹦极、躺着漂”的“窝囊旅游”成了社交平台的高频词。去哪儿旅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推出此类体验的景区门票热度增幅明显,有景区门票搜索量环比6月涨了17倍,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普遍增加五成以上。年轻人口中的自嘲,已然催生为文旅市场新风口。

从“特种兵打卡”到“摸鱼式出游”,变化的不仅是玩法,更是心态:大家不想再被行程表追着跑,只想用最小体力换来最大风景。门槛低了,“说走就走”成为可能,但老问题也再次浮出水面——项目可以“窝囊”,安全绝不能打折。

从容“温和”的旅行体验背后,必须有一套硬核保障。如长沙石燕湖景区打造的500米缓坡“窝囊漂流”,日均接待量超1000人,为保障安全,水深严格控制在50厘米,景区配备10名安全员全程巡逻,河道每百米设岗,实现“亲子安心漂”;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景区,将蹦极高度降至20米,通过缓降系统控制加速度,并设置体重与年龄双重准入限制,看似项目“缩水”,实则把风险提前卡死。游客图省力,景区不能把“省”字用在安全上。从源头规避风险,是“窝囊旅游”体验不可“节省”的安全成本。

对此,监管部门也在行动上按下加速键。文化和旅游部《暑期旅游安全专项整治方案》要求,对低强度项目执行客流上限管理,救生衣、救援艇、应急广播“三件套”缺一即停业。河南新密市更进一步,要求景区必须制订防溺水预案,开展模拟救援演练,落实“定人、定岗、定责”值守机制。检查不是走过场,谁敢松劲,谁就会被叫停。

对消费者来说,最简单的自我保护就是先看“安全公示栏”,最大承载量、救生员数量、救援电话必须一目了然;漂流或蹦极前,花30秒检查救生衣扣带和锁扣是否牢靠;周末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是客流高峰,早一小时或晚一小时进场,既避开人潮又降低风险。小动作换来大安心,何乐而不为?

“窝囊旅游”让我们用最小的体力欣赏最美的风景,这是产业进步的好事。但只有把安全这根弦绷得比弹力绳还紧,松弛感才不是镜花水月。景区多一分较真,游客多一分留心,“懒人玩法”才能长久地“懒”下去。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赵冲)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