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模式”到生态重构,看潍柴如何定义中国装备后市场的发展范式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29

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后市场从粗放走向精细化、从分散迈向集约化的历史进程中,潍柴用二十年时间,以“服务创造价值”的初心为火种,点燃了一场静水深流的产业革命。从2005年拓荒者的零星探索,到2025年W-TCO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生态化布局,潍柴不仅让发动机后市场业务实现了近30%的复合增长率,更重构了行业价值坐标系:将客户需求从“用得起”升维至“用得值”,用正品防线、数字赋能和成本革命,为中国制造的服务化转型锻造出可复制的共生生态范式。

蝶变:从“单一模式”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行业标准重构

2005年前后,中国装备制造行业正处于规模扩张的黄金期,行业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将重心放在前端生产与销售,后市场仅作为“售后服务的附属”存在,服务网络零散、配件质量参差不齐是行业常态。潍柴在此时率先提出后市场产业化构想,2006年将中转库模式升级为区域经销商代理制,行业内首个系统性布局后市场渠道。

这一时期,行业对后市场的价值认知仍停留在“维修保障”层面,而潍柴已开始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通过统一授权、规范流程,潍柴不仅解决了配件流通效率低下的行业痛点,更开创了“潍柴主导+渠道协同”的后市场模式,为后续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2011年后,随着市场保有量激增,客户对服务响应速度、配件性价比的需求升级,行业竞争从前端产品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潍柴在这一阶段推出专营店模式与VIP大客户服务,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同时布局再制造业务与油品研发,形成“配件+服务+增值产品”的业务矩阵。

彼时,多数同行仍停留在单一配件销售阶段,潍柴已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服务能力跃升。济南锐安中心库等合作伙伴的收入爆发式增长,印证了潍柴“共生共赢”生态理念的前瞻性——这种将渠道商纳入发展体系的模式,后来成为行业主流合作范式。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后市场进入数字化转型期,客户对服务透明度、便捷性的要求显著提升。2018 年潍柴首创“无红包非正品”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规范终端市场;2024年“潍柴同行”APP上线,实现服务预约、故障诊断等功能的线上化,引领行业服务效率革命。

这一阶段,行业面临“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型阵痛,潍柴通过数字化工具打通生产、流通、服务全链条,既解决了配件防伪溯源的行业难题,又通过数据沉淀实现服务精准化。这种“数字赋能服务”的模式,重新定义了后市场的竞争维度。

随着存量市场竞争加剧,行业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的趋势明朗。潍柴推出的W-TCO俱乐部与全生命周期套餐,将服务周期从“三包期内”延伸至设备全寿命,通过“预防保养+定制方案”降低客户综合成本,完成从“配件销售”到“系统服务”的转型。

当前,行业内全生命周期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潍柴通过构建“梯级产品体系”,将后市场业务与客户价值深度绑定。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客户黏性,更为发动机销售创造差异化优势,形成“前端后端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出海:全球化布局中的行业竞争新维度

在国内市场深耕的同时,潍柴同步推进后市场全球化。针对海外100多万台发动机保有量,通过中心库出海等举措,构建本土化服务网络,打破国际品牌在海外后市场的垄断格局。

从行业视角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海外扩张往往面临“重销售、轻服务”的短板,潍柴通过后市场本地化布局,不仅提升了海外客户满意度,更将 “中国服务”纳入全球竞争体系,为行业出海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20 年来,潍柴后市场的每一步布局都踩准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从渠道建设到生态构建,从数字化转型到全球化服务,其发展路径既是中国后市场从无序到规范的缩影,更以持续创新为行业输出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随着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的渗透,潍柴在后市场的探索,或将继续引领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景毅)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