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激活夏日经济需超越“避暑”叙事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26

眼下,暑期消费步入爆发期。景区人潮、订单飙红、数据刷屏,都在证明:高温不只是天气,更是检验消费韧性的温度计。然而,季节红利短暂,要让暑期流量沉淀为全年“留量”,须在供给升级与治理创新两端同步突破。

首先,供给需要把“清凉”从必答题改成选答题。游山水、露营、烧烤成为“万能公式”,不过是传统避暑思维的复制粘贴。有城市将咖啡手作、溪水社交和疗愈经济打包成一份“情绪套餐”,客单价高出普通农家乐3倍。当消费者为情绪价值、文化符号和科技玩法买单,夏日经济才能摆脱“看天吃饭”。

其次,需警惕“千城一面”陷阱。部分城市把“灯光+小吃”当成万能模板,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盲目仿效的倾向,有些“灯光秀”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殊不知,夏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正是重塑、更新城市IP的绝佳时机。政策补贴应变“造场景”为“育生态”,深耕在地文化、地理、产业基因,动态识别本地消费缺口,让每座城市都能讲出独一无二的夏日故事。

再次,监管需前置到“人未至”的环节。露营、漂流一夜爆红,垃圾清运、生态承载、公共安全投诉也随之激增。与其事后大整治,不如事前设硬杠:营地密度、污水处理、应急医疗等写入运营许可,如浙江已将露营评级与贷款贴息挂钩,不达标即停营;线上根据平台算法,优先推荐完成“安心消费”认证的商家,直播打赏、虚假点评同步纳入信用分,用良币驱逐劣币。

最后,数据资产化是把“暑期脉冲”转为“全年曲线”的钥匙。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跨省游客中42%来自冬季冰雪目的地,呈现明显的季节互补。地方政府若能打通文旅、交通、支付数据,建立“游客ID”中台,在合规前提下用隐私计算完成需求预测与产品重组,即可在淡季向这批用户精准推送温泉、研学产品等,实现“一客全年”。

高温终会退场,品质需求不会降温。夏日经济要长红,必须走出“避暑”叙事,用供给创新打开增量空间,用治理创新降低试错成本,最终在季节之外建立可持续的消费体验。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赵冲)

编辑:史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