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从卖咖啡到卖空间,更需精耕服务细节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23

近日,星巴克中国宣布推出“自习室”服务,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门店试点提供独立学习空间,并配备电源、Wi-Fi及静音环境。这一看似简单的服务升级,背后实则暗藏商业逻辑的深层转变。从卖咖啡到卖空间,星巴克正在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主张。

随着共享办公的普及和远程学习的兴起,介于家庭与办公室之间的中性场景价值凸显。星巴克自习室的推出,本质上是对这一需求的商业化响应。星巴克将咖啡消费与学习场景捆绑,既避免了与专业自习室的直接竞争,又通过差异化服务提升了门店利用率。从财务角度看,此举可能带来客单价与客户黏性的双重提升。更关键的是,学生、自由职业者等特定客群的停留时间延长,可能带动轻食等周边产品的销售。在午间和晚间等非高峰时段,自习室功能可有效填补客流低谷,这种时空错配的运营策略值得关注。

星巴克的转型尝试也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的深层变革。当瑞幸凭借低价策略年销超20亿杯,库迪咖啡以加盟模式快速扩张,传统咖啡巨头的品牌溢价空间正被逐步压缩。在此背景下,转向场景化服务实为差异化竞争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星巴克早在2019年就推出“办公咖啡厅”概念,韩国市场也有类似尝试。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使得消费者对多功能空间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星巴克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独特土壤。

不过,场景化运营的挑战不容忽视。空间功能的叠加可能带来管理复杂度指数级上升,如何平衡社交属性与静音需求、如何处理“占座”问题、是否会影响传统客群体验,都是运营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更长远来看,当“咖啡+空间”模式被竞相模仿,星巴克仍需构建更深的护城河。或许未来真正的竞争焦点,将转向场景化服务背后的数字化赋能。通过会员系统整合学习进度与消费记录,开发预约系统的动态定价算法,这些隐形能力才是决定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关键。

这种转变不仅要求企业重构空间价值,更需要重新思考服务链的每个环节。无论最终成效如何,星巴克的这次尝试都已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观察样本:当咖啡香与书卷气相遇,可能酝酿出超出味觉之外的商业化学反应。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管亚楠)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