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托起患者“新生”!青岛竞逐“具身智能”新赛道,“中国康湾”强势崛起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11

穿上“外骨骼装备”,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也能站起来、稳稳地行走。近日,在康道医疗展厅,记者看到,一位体验者头戴传感器,“身穿”康复机器人,伴随着灵活的机械腿一步一个脚印稳定前行,不需要任何外力的辅助。

当下,青岛紧抓康复大学建设契机,高标准、高起点统筹和谋划“中国康湾”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引领国内康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高地,通过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场景赋能、政策护航等途径,打造全球领先的康复机器人产业集群。

康复机器人

填补高端产品空白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康复医疗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我国,伴随各部门对康复医疗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康复医疗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种趋势下,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康道医疗自主研发生产了AI康复机器人系列、上下肢主被动运动康复机系列、多功能诊疗床及护理床系列等拳头产品。其中,AI康复机器人系列以其先进的技术和显著的康复效果,在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据不完全统计,该系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30%以上。

“这些产品解决了康复医疗行业中的多个痛点。”康道医疗研发总监陈永源说,例如,AI康复机器人通过精准模拟人体行走动作,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功能,不仅节省治疗师人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康复效率和质量。主被动康复训练系列则针对不同肌力等级的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康复训练中训练方式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多功能诊疗床及护理床系列则满足了医疗机构对于多功能、便捷、安全的诊疗和护理需求。

康道医疗的康复机器人。

康道医疗自主研发的步态训练系统,相关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高端康复机器人产品空白。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及胶州中医院等都配备了该款康复机器人产品。

围绕“中国康湾”建设,青岛高新区不断夯实康复产业发展基础,已具备了常规康复训练类器具产业基础,智能制造产业优势突出。依托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围绕康复大学,青岛高新区集聚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岛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眼科医院、康复产业孵化器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并引进了正仁慧康、康道医疗、形康三维等康复类企业,为康复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和应用基础。

青岛首个医疗领域

“具身智能”项目启动

在医疗康复领域,具身智能技术将在手术辅助、康复治疗、护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在该领域,青岛高新区已经有所行动。

今年4月份,“具身智能新产品项目启动会”在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钰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钰仁医疗”)召开。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7亿元,是青岛首个医疗领域“具身智能”项目。项目由钰仁医疗牵头,将通过产学研协同在脑机接口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具身智能相关产品在大健康领域进行应用。研究成果将用于慢病管理、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术后康复以及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等方面。

前期,钰仁医疗已被认定为“青岛市微创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在全国25个多中心临床研究基地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并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实现了“智能体”的自主学习与持续进化,相关产品即将进入临床研究试验。

具身智能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这一点,青岛高新区的优势非常突出。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康复为主要专业的大学,康复大学的学校建设工作被写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是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学,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康复工程等专业,在外骨骼、脑机接口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为推动康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后盾。

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

打造康复机器人创新高地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多维赋能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青岛高新区汇聚了孵化器、专业产业园区33个,已投入使用26个,规划建筑面积约340万平方米,能够为康复机器人产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等所需的各类载体空间。

其中,康复产业孵化器是青岛首家康复领域专业孵化载体,目前已引进培育康道医疗、领动医疗、健新医疗等80多个康复医疗项目;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网谷、蓝湾创业园、联东U谷等园区分别引进了安德溥科技、正仁慧康、懋煜医疗等优质康复医疗企业。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则已集聚相关市场主体1000余家,拥有海尔生物、易邦生物2家市级链主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瞪羚企业12家,高企88家,“四上”企业54家,获批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20余项,医疗器械备案1030余项。

此外,青岛高新区近日发布的《康复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聚焦康复机器人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强与中国机器人网等行业商协会的密切协作,积极拓展招商渠道。主动跟进与智元、优必选等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合作,争取项目落地生根或开展示范性场景建设;与傅利叶等医疗康复机器人企业建立联系,探索在灵巧手、外骨骼、仿生技术等成熟领域开展产业化合作。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本土企业。支持康复大学与海克斯康开展康复机器人研究合作,助力海尔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设备在消费场景的应用;鼓励智腾微电子强化力传感器和惯导传感器在康复机器人中的应用,推动盈可润行星减速机为康复机器人提供高精度、高负载能力的运动控制等。同时,打造康复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开放实验室和测试平台,开展应用示范工程,通过收集数据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