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IPO|“不走寻常路”的植物医生:营收“原地踏步”,管理层薪酬三年暴涨近2000万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10
近日,深交所官网信息披露,国内知名化妆品品牌植物医生主板IPO获受理,将有望成为“美妆单品牌第一股”。
与当前多数化妆品企业主打线上、转型直营的发展方向不同,植物医生主打线下经销模式,直营模式为辅。然而,这一本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模式,却为企业带来了负累:重线下模式拉低整体盈利水平、加盟商管理混乱引发合规风险,产品质量也争议不断……植物医生能否顺利实现IPO,仍需进一步观察。
“特色”变“负累”
植物医生创立于1994年,是一家主打高山植物护肤的化妆品品牌,创始人为解勇。与其他国产化妆品品牌相比,植物医生走的是一条“另类”的道路:不搞多品牌运作,重点打造植物医生单一品牌;重线下、轻线上,收入主要来自经销商的线下门店。
在植物医生看来,单品牌可以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提升认可度和品牌忠诚度;而重线下可以更好地为用户做好服务,例如线下连锁店不仅销售商品,还可提供到店护理、线下沙龙等服务,通过“产品+服务”丰富消费者购物体验,从而提升复购率。
然而电商时代,在天然适合电商化的化妆品品类上,这套营销思路运行起来却有很多掣肘。近年来,几乎所有头部品牌都加大了对线上的投入力度。2024年,珀莱雅2024年线上直营模式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已超过75%;丸美生物2023年线上销售占比超过八成,直营占比达68.25%。而植物医生线上直营电商平台收入仅占9.3%,经销电商平台收入占比仅为3.77%,明显落后于同行。
对线下门店的依赖拖累了毛利率,2022年-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58亿元、2.30亿元和2.4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5.22%、60.34%、58.90%,低于同行业平均数66.69%、68.28%、70.47%。相比之下,2024年,同行业的珀莱雅、贝泰妮、丸美生物毛利率均超过70%。对此,植物医生解释为:公司以经销模式为主,需要为经销商预留一定利润空间,导致整体毛利率低于直营模式,因此整体毛利率不及珀莱雅等同业公司。
植物医生毛利率与同行对比
其次,线下门店还带来了较高的租赁负债,2022年-2024年,公司的租赁负债(非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金额分别为3.4亿元、3.69亿元和3.12亿元。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39.4%、40.2%、38%,这一比例是同业贝泰妮、珀莱雅的5倍有余。
2022年—2024年,直营门店租赁负债利息支出分别为1719.43万元、1719.18万元和1582.59万元,占财务费用的比例分别为84.31%、85.04%和83.78%,2024年财务费用率为0.88%,远高于0.2%行业平均值和同业上市公司。
一边是被压缩的利润空间,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成本,公司开始优化低效门店,2024年关店802家,总门店数从4664家降至4328家。但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期营收仅从215.5亿元增长至215.57亿元,近乎“原地踏步”。
近5000家门店陷管控漏洞风险
此次虽然完成IPO上市辅导备案,但相较于原计划2023年11月完成的上市辅导验收,植物医生此次的辅导周期被延长了19个月。延期主因是公司需整改内控缺陷,尤其是加盟店管理混乱引发的合规风险。
截至2024年,公司经销模式下授权专卖店在4000家左右,线下直营终端门店数量在500家左右,合计线下门店近5000家。庞大的线下体系增加了管控难度,有辅导机构在报告中直言,加盟商违规销售、虚假宣传、供应链监管漏洞等问题暴露了系统性风险。
2022年4月,赤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现赤壁市植物医生化妆品莼川店销售含有已被禁止的“苯乙基间苯二酚”成分的普通化妆品。植物医生官方早在2021年12月启动召回程序,但该加盟商在收到召回通知书后未选择退回而是继续销售;2022年,植物医生的“紫灵芝多效驻颜洁面乳”菌落总数超标21倍(21000CFU/g),涉事批次产品被责令下架,然而在通报后数日,该产品仍能在电商平台销售;此外,近年来,关岭、襄汾等地的门店还因销售过期产品、缺失台账等问题接连受到处罚。
对于经销商的管理风险,植物医生在招股书中表示,经销商的人员、资金、财务、经营和管理均独立于公司,其经营行为受各自经营能力和风险偏好的影响较大,若经销商的经营活动偏离公司的品牌经营宗旨,则将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截至发稿,包含搜索词植物医生的相关投诉达424条,大部分涉及化妆品安全质量问题、服务态度问题。在一份最新投诉中,消费者表示从植物医生线下门店购买的淡斑套盒使用后出现皮肤过敏,且就医后症状未明显好转,可见植物医生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归属于公司管理的直营店也出现问题,招股书显示,2025年5月31日,尚有32家直营门店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
风口财经记者就经营模式、管控风险等问题致函、致电植物医生,截至发稿未收到有效回复。
管理层薪酬三年暴涨近2000万元
以2024年的零售额计,植物医生在中国化妆品市场国产品牌中排名第八;在护肤品市场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七,市占率分别为0.8%和1.5%。尽管业绩在行业内并不算突出,但核心高管的薪资表现却相当抢眼。
2022年,公司董监高的薪酬总额为372.18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87%,但2023年和2024年,管理层薪酬总额却猛增至2115.14万元和2352.98万元,占到了各期利润总额的7.81%和8.19%。其中,董事长兼总经理解勇2024年的薪酬达到1123.60万元,董事兼副总经理胡红文的薪酬达到750.48万元,这在同行业高管薪酬中算是头部水平。
此外,植物医生IPO前夕的分红也引发关注,2024年,植物医生进行了1亿的现金分红,占同期净利润的41.5%,这一比例远超同行业其他企业IPO前水平。
据招股书披露,解勇直接持有植物医生8.33%股权,以及持有本多投资99.90%的股权,并通过本多投资间接控制植物医生70.81%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外加通过天津明之弘间接持有部分股权,以此粗略计算,解勇直接或间接得到的分红总额将达到8000万元左右。
此次IPO植物医生计划募资9.98亿元,其中,5.26亿元用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项目,2.64亿元用于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09亿元用于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9990万元用于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营销投入是研发的近两倍,难免让投资者对其研发技术“护城河”产生质疑。
且将时间线拉长来看,研发费用也在下降,2022年、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377.4万元、7587.6万元,但到了2024年则下降至6633.4万元。
换个角度看,植物医生在众多宣传中表示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设立中科昆植研发中心,但多数时候仅扮演提供研发经费的角色。例如公司王牌产品石斛兰系列,以及云南高山植物美白功效研发、具有抗衰功效的铁皮石斛原液提取与应用研究等,均是靠“花钱”买技术。
如何将“高山植物”从营销概念转化为技术壁垒,植物医生还需拿出更多实际行动。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