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巨亏超5200万,石大胜华遭遇“产能扩张后遗症”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7-04
7月1日晚间,石大胜华发布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200万元至6000万元,同比骤降236.64%到257.66%。去年同期公司尚有3805.72万元盈利,如今业绩断崖下滑已成现实。
这份预亏公告并非孤立事件,记者翻阅石大胜华往年财报发现,石大胜华的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滑,2022—2024年同比跌幅分别为24.42%、97.90%、12.32%。而2025年一季度亏损2853.89万元、同比下滑203.07%的数据,似乎也为半年报的溃败埋下伏笔。
市场反应迅速且残酷。公告发布后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连续下挫,可以看出投资者对石大胜华转型前景的深度忧虑。
来源:公司公告
价格坍塌、产能空转与费用失控的三重绞杀
石大胜华在公告中将亏损归因于三重压力:武汉基地电解液装置产量未达产导致固定费用高企、甲基叔丁基醚(MTBE)系列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二季度氟化锂及碳酸锂价格下跌。
具体来看,石大胜华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传统产品价格的坍塌,作为公司核心产品之一,MTBE占营收比重超21%,但其价格持续探底导致削薄利润。更严峻的还有石大胜华赖以起家的拳头产品碳酸酯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碳酸酯溶剂生产商,石大胜华曾占据电池级DMC全球产能40%、国内出口量60%的霸主地位。但随着行业产能扩张,供需天平逆转,溶剂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公司龙头光环反而成为沉重负担。
另外,石大胜华的新产能空转问题同样触目惊心,武汉基地20万吨电解液项目虽在2024年6月投产,但一年后仍困在“客户导入阶段”。装置利用率不足导致固定成本无法摊薄,形成“投产即亏损”的怪圈。这种产能爬坡缓慢的困境,与公司2024年电解液出货量暴增3倍、挺进行业前十的“高光时刻”形成鲜明对比。
风口财经记者就武汉基地产能利用率低下以及公司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继续投资扩产的原因等问题致函石大胜华,截止发稿未得到有效回复。
2025年一季度,石大胜华营收增长30.09%至15.88亿元,净利润却暴跌203%。营收扩张与利润萎缩的剪刀差背后,暴露出石大胜华三费失控问题,即销售费用翻倍、研发费用增长40.4%、财务费用激增超6倍。
尤其是财务费用暴涨,暴露出石大胜华债务压力激增。当季利息支出吞噬现金流,与上年同期经营现金流-2.58亿元相比,本期的4183万元“转正”不过是杯水车薪。
来源:公司官网
转型失速与现金枯竭的螺旋下降
表面看,石大胜华的困境源于行业周期波动。但剖析其业务结构,可见其转型战略的结构性缺陷。
石大胜华坐拥电解液溶剂全球龙头地位,是国内唯一能同时提供5种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企业。其客户阵容堪称豪华:溶剂供应占宁德时代电池超50%,LG化学电池超80%。这本是向电解液业务延伸的天然跳板。
然而,石大胜华的战略执行却出现致命断层。当公司从“溶剂供应商”跃升为“电解液解决方案商”时,技术积累与客户资源突然捉襟见肘。尽管2024年电解液出货量达6万吨,但相比30万吨产能,产能利用率仅20%。溶剂业务受价格战挤压利润,电解液业务又难当大任。
今年3月份,石大胜华与宁德时代签订的10万吨电解液框架协议,被市场视为救命稻草。但细究协议主体,签约方是公司控股子公司胜华新材料科技(连江)有限公司,其产能建设进度、产品认证周期仍是未知数,这份协议短期内恐难以拯救武汉基地的产能空转。
而现金流危机也正悄然逼近。截至一季度末,石大胜华的应收账款飙升至16亿元以上,同比增幅超120%,而货币资金较去年同期萎缩近三成。应收账款占净利润比例一度高达6260%,这些纸上富贵难以转化为真实流动性。同时,石大胜华的短期债务规模达18亿元,形成了危险的“双头钳”。
一边是销售回款效率低下,一边是债务利息持续吞噬现金流。当一季度财务费用激增6倍时,石大胜华的资金链已亮起红灯。
监管警示背后的系统性危机
6月末,山东证监局的一纸责令整改通知似乎提前为石大胜华的业绩预亏埋下伏笔,石大胜华因“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存在重大缺陷”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董事长郭天明、董秘吕俊奇双双遭警示。具体违规触目惊心:未及时修订内控制度、个别重大事项未填写知情人档案及进程备忘录。这些看似程序性的瑕疵,实则暴露出石大胜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疏漏。
在投资者信心脆弱的时刻,监管警示又进一步瓦解市场信任。尤其当公司正处于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治理漏洞可能影响战略决策质量与资源分配效率。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股东结构的持续松散化,记者注意到,截至2025年3月末,石大胜华股东户数4万户,人均流通股仅5061股,相当于每个股东持股市值不足20万元。主力资金近三个月持续净流出超7000万元,机构投资者纷纷离场,与2020年21家主力机构持仓的场景形成天壤之别。
昔日溶剂龙头今日的困境警示后来者,当行业红利消退,规模神话终将让位于技术底蕴与现金耐力。短期来看,宁德时代的10万吨电解液协议如能兑现,或可缓解石大胜华的产能焦虑。但若无定价权重塑和现金流造血能力再造,规模扩张只会加剧失血。石大胜华目前需要的不仅是一场产品周期逆转,更是一场从战略思维到组织基因的彻底重构。
资本市场已给出残酷判决,截至7月4日收盘,石大胜华市值仅73.47亿元,较2020年高光时刻的百亿市值蒸发近三成。石大胜华面临的这场转型,需要比产能扩张更果断的变革勇气。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