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报|中青旅的“古镇困局”:同质化吞噬毛利、重资产蚕食利润、轻转型难见曙光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4-25

2024年,国内旅游业在政策支持与消费回暖的背景下呈现复苏态势,但中青旅却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业绩答卷。据其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收99.57亿元,同比增长3.34%,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7.29%至1.6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缩水22.31%至1.01亿元。

近年来,“古镇游”市场狂飙突进的“后遗症”渐渐显露,过度商业化令不少古镇高度相似,千篇一律的店铺、大同小异的建筑、乏味无感的活动,最终变成简单地叠加文化符号,未能围绕地域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这也直接影响了中青旅的业绩表现,作为传统文旅企业的中青旅正面临传统景区运营模式与新兴市场需求的错配、重资产投入与成本刚性的矛盾以及战略转型期的阵痛叠加等多重挑战。

核心景区失速,古镇模式陷入同质化泥潭

作为中青旅的核心利润引擎,乌镇与古北水镇两大景区的表现直接左右了公司的整体业绩。然而,2024年这两大现金支柱的游客量与营收出现双双下滑,暴露出传统古镇模式的市场瓶颈。

数据显示,乌镇景区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743.38万人次,同比减少3.71%,较2019年巅峰时期的918.26万人次缩水近200万;营收16.81亿元,同比下降5.81%。尽管通过成本控制实现净利润2.95亿元,同比增长3.98%,但“以价换量”策略难掩客单价下滑与内容创新不足的隐忧。而古北水镇的情况则更为严峻,游客量同比下降14.78%至129.84万人次,营收锐减24.46%至5.55亿元,叠加1.8亿元的高额折旧摊销费用,净利润持续承压。

图源:中青旅官网

这一颓势的根源在于古镇类景区的结构性困境。据统计,我国古镇古城数量已达2800余个,单纯从数字上来看,古镇的数量颇为可观。但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51.3%的受访者认为古镇间存在一定相似性,38.5%的受访者感觉古镇缺乏独特之处,相似度极高。

在全国范围内,超过30个5A级古镇扎堆于江浙等省份,建筑风格、商业业态高度同质化,消费者对“千镇一面”的审美疲劳日益加剧。以乌镇为例,虽通过文旅融合活动试图破局,但游客仍抱怨其过度商业化与体验单一。古北水镇则面临北京周边游半径扩大至300公里的客源分流,暑期单日客流量不足2019年六成。此外,黑猫平台上针对两大景区的投诉数量颇多,涉及服务品质、收费争议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品牌吸引力。

成本刚性挤压,重资产模式的不可承受之重

中青旅在财报中指出,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是由于人工、折旧摊销等成本费用压缩空间较小及投资收益减少所致。

在营收微增的背景下,中青旅的利润空间被持续攀升的刚性成本大幅侵蚀。2024年公司营业成本达76.58亿元,同比增长5.21%,远超营收增速,毛利率同比下降1.53个百分点至22.86%。其中,人工成本与折旧摊销等固定支出占比超60%,成为利润缩水的核心推手。

不难看出,中青旅在重资产运营模式下的成本结构僵化问题尤为突出,以古北水镇为例,其折旧摊销费用占总成本32%,即便游客量下滑,这部分支出仍难以压缩。乌镇虽通过削减客房与商铺成本实现净利润微增,但长期依赖“节流”难以支撑可持续增长。

图源:中青旅官网

此外,公司员工数量随业务恢复增加,人工成本同比增长显著,叠加景区维修改造费用上升,进一步加剧费用压力。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中青旅销售费用同比激增20.55%,其中宣传推广费用增幅超125%,但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未能有效拉动客流量。

更深层次的矛盾还在于业务模式的失衡,2024年,公司景区与旅行社两大核心业务合计营收35.46亿元,而IT硬件代理等策略性投资业务营收达39.51亿元,占比近四成。尽管后者贡献稳定现金流,但其毛利率仅5.09%,远低于景区业务73.4%的水平,导致整体盈利质量下滑。这种主业疲软、副业低效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出中青旅在文旅主业创新上的乏力。

投资失血与转型阵痛,轻资产探索任重道远

2024年,中青旅对联营企业与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亏损3389万元,同比暴跌164.67%,其中古北水镇相关亏损达5704万元。同时,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7419万元,进一步拖累净利润。投资收益的锐减与资产减值损失的高企,成为压垮公司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中青旅的困境折射出传统文旅企业的共性问题,即重资产运营模式与轻资产转型需求的矛盾、产品同质化与消费升级的矛盾。其核心景区缺乏“必游”标签,在文旅消费场景碎片化趋势下,竞争力也在持续弱化。

风口财经记者就公司经营状况及原因、未来转型创新方向等问题联系中青旅,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复。

为应对重资产模式的桎梏,中青旅近年尝试向轻资产输出转型,通过策划规划、运营托管等方式拓展新增长点。2024年,江西吉安后河景区、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咸阳秦文化城市夜游项目、威海栖霞街特色街区等项目相继落地,这也是公司依托央企背景和文旅综合服务能力,结合城市更新,在新市场环境下对轻资产输出业务模式做的有益尝试和新成长空间的拓展。然而,这些业务尚处培育期,营收贡献微弱,难以抵消传统业务下滑的影响。

五一小长假将至,国内旅游的黄金季即将启幕,中青旅能否在文旅融合与数字化转型中找准新定位,将决定其能否跨越周期,重拾增长动能,而在消费者需求瞬息万变、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留给这家老牌旅企的时间已然不多。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