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保”守底线,老年人才能不陷“险”境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4-14
据媒体4月11日报道,近日,北京市民郭先生发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在保险公司业务员的话术引导下,签订了多份保险合同,其中最大额的一份合同保费高达400万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保险销售环节的乱象,更凸显出当前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不足。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正面临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环境。该群体通常积累了一定财富,但金融知识储备不足,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在此背景下,保险销售领域的不规范行为可能引发多重风险。除有不法分子假借保险名义实施诈骗外,部分保险营销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向老年人、甚至失能失智老人推销保障功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保险产品,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这些行径不但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还在情感和心理上对其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上述事件绝非个案,而是保险行业销售乱象的冰山一角。从月薪仅三四千元的搬运工被诱导购买29份总保费高达454万元的保单,到七旬老人被“免费领鸡蛋”套路背上10万元贷款购买保险,这些案例暴露出保险公司在销售行为管理、产品适当性评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严重短板。
在“业绩至上”的导向下,部分保险业务员为完成任务指标、获取高额佣金,不惜隐瞒风险、虚构收益,诱导老年人购买远超其经济承受能力的保险产品,不仅丧失了职业道德,更踩踏了法律红线,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
要根治乱象,保险公司要承担主体责任。一方面要优化考核机制,改变“唯业绩论”的导向;另一方面要加强销售行为管理,利用科技手段监控销售过程,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开发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保险产品,而非将复杂产品强行推销给不适合的群体。监管部门则应加大对保险销售行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老年人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保险的设立是风险保障,而非业绩至上的野蛮增长。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只有筑牢监管防线、重塑行业价值观,才能让保险回归“雪中送炭”的本质,而非成为“雪上加霜”的陷阱。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苏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