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香到吃灰,净利下跌超三成的小熊电器“熊”了?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4-11
4月9日,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熊电器”)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7.58亿元,同比增长0.9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8亿元,同比下滑35.37%。从曾经的网红产品到如今被年轻人闲置在厨房角落,小熊电器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失宠危机”。
旧引擎失速
营收增长乏力
小熊电器成立于2006年3月,是一家以自主品牌“小熊”为核心,从事小家电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实业企业。公司小家电产品包括厨房小家电、生活小家电、个护小家电、母婴小家电及其他小家电,其中厨房小家电根据功能进一步划分为锅煲类、电热类、壶类、西式类和电动类五类产品。
小熊电器以厨房小家电起家,该业务长期占据其营收大头,2024年贡献32.76亿元,但同比下滑10.10%。尽管生活小家电、个护小家电和母婴小家电增速亮眼,但三者合计营收仅占公司总收入的24.62%,短期内无法弥补厨房小家电的下滑缺口。
从营收来看,虽然2024年实现了0.98%的增长,但与2023年14.43%的增速相比,已然大幅放缓。这一表现与行业整体趋势一致,据2024年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推送数据显示,厨房小家电整体零售额609亿元,同比下降0.8%,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对比同行,九阳股份2024年营收下滑7.94%,净利润更是暴跌68.55%,可见行业整体承压。
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不仅源于营收结构的失衡,更折射出成本管控的失序。2024年,小熊电器营业成本同比上涨2.67%,超过营收增速。其他费用方面,2024年小熊电器公司管理费用2.36亿元,同比增长24.25%;研发投入1.95亿元,同比增长36.48%;财务费用1437.67万元,同比增长171.74%。在各项费用普涨的情况下,销售费用仅微降0.83%,未能实现实质性收缩。
除受行业整体环境影响外,公司自身层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全国12315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平台上,有关小熊电器的多则投诉都涉及质量、售后服务等多方面问题。无独有偶,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关小熊电器的投诉数量累计超过千余条,其中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亦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两大问题。
来源:全国12315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平台
股东减持、元老离职
1月份,小熊电器宣布了一则股东减持的公告。公告显示,持有小熊电器186万股的股东厦门泰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景行振兴泰牛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泰牛1号”)计划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86万股。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需求,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42.1元测算,套现金额约合7830.6万元。2023年的财报显示,泰牛1号是小熊电器的新进十大股东之一,在2023年的时候持股120万,次年增持了66万。
股东减持公告、副总经理辞职公告
和股东减持公告同日发布的还有高管离职的公告。公告显示,欧阳桂蓉女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同时辞去公司全资子公司佛山市瑞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佛山市小熊居家电器有限公司、佛山市艾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佛山市悦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佛山市悠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职务。辞去前述职务后,欧阳桂蓉女士仍在公司任职并继续担任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第三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第三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
据悉,欧阳桂蓉自2006年3月起入职小熊电器,作为公司初创成员和核心团队成员,在公司产品规划、销售业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恰逢公司业绩下滑、股价承压时期,这一人事变动无疑为正寻求全新增长曲线的小熊电器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对于海外业务,早在3月31日,小熊电器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就曾表示,目前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大,且海外客户分布较广,包含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等地区,关税问题对公司影响相对有限。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苏桐)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