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守珠三角“大本营”,燕塘乳业净利近腰斩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4-02

伴随着生鲜乳价格连续三年下降,众多乳企业绩承压,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塘乳业”)亦未能幸免。3月30日,燕塘乳业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32亿元,同比下滑11.18%;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骤降43.03%。作为一家广东本土乳企,燕塘乳业还能在伊利、蒙牛等全国性巨头的市场挤压下实现突围吗?

“家门口”失守

净利润跌超四成

据悉,燕塘乳业起源于1956年,作为区域性城市型乳制品龙头企业,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核心深耕广东省。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从事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产品涵盖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酸奶、花式奶、乳酸菌乳饮料等乳制品。

来源:燕塘乳业2024年度报告

从历史数据来看,燕塘乳业的业绩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波动性。2020年至2024年间,公司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6.37亿元、19.85亿元、18.75亿元、19.50亿元、17.32亿元,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起伏。归母净利润数据也表现出明显波动,各年度分别为1.05亿元、1.58亿元、9936万元、1.8亿元、1.03亿元。

燕塘乳业营业收入构成

在营收区域结构方面,燕塘乳业高度倚重广东省内市场,其省内收入占比接近98%。在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堪称业绩支柱,2024年营收达12.92亿元,占总营收的74.61%;广东省内珠三角以外地区营收为4.02亿元,占比23.23%。但在2024年,广东省内这两大核心市场均出现业绩滑坡,珠三角地区营收同比下降11.8%,珠三角以外地区下滑9.62%,成为拖累燕塘乳业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

燕塘乳业在年报中也指出了销售区域市场依赖风险及其应对举措。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主要销售于广东地区市场,随着公司销售区域的扩大和外埠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区域销售市场占比较高对公司生产经营业绩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降低。但是,区域销售市场占比较高仍可能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如果公司乳制品所覆盖的区域市场情况发生不利变化而公司未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及时整合产业链条,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则短期内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谈及业绩下滑原因,燕塘乳业回复风口财经记者称,2020年受奶源供应紧张的影响,奶牛养殖业迎来投资建设热潮。伴随着新建牧场陆续进入投产期,原奶产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受环境影响,乳制品消费需求阶段性回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针对如何打破当前区域限制等问题,燕塘乳业表示,公司始终紧密围绕“精耕广东、聚焦湾区、覆盖华南、迈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在巩固并提升广东省现有行业地位的基础上,深耕大湾区市场,并不断深化开拓海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广东周边省份市场布局,走向全国。

多家乳企业绩预亏

区域乳企突围不易

2024年,受消费疲软、成本高企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多家乳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均出现明显下滑,区域性乳企尤为承压。

三元股份作为华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乳企,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公司预计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左右,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220万元到626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1.8亿元到1.9亿元,同比减少74%到78%。

三元股份表示主要是公司于2023年5月转让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等事项,取得股权转让收益,增加2023年度利润,2024年度无该收益。剔除该因素影响,公司2024年度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来源:天润乳业官网

在区域乳企业绩承压的大背景下,新疆地区的龙头乳企天润乳业同样面临困境。天润乳业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500万元到5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9202.83万元到1.07亿元,同比减少64.80%到75.36%;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7500万元到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4017.46万元到6517.46万元,同比减少28.66%到46.50%。

天润乳业将业绩下滑归因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低产奶牛及公牛的处置力度增加亏损,二是根据会计准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三是合并新农乳业增加亏损。综上,公司业绩同比将出现减少。

同样来自新疆区域的西部牧业,业绩状况也不容乐观。其预计2024年净亏损9000万元至1.1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净亏损6424.57万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据勤策发布的《2024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植物基替代品等饮料的兴起也对乳制品市场造成了冲击,2024年乳制品销售额整体下降3.1%。从2018年到2024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自2022年开始,虽然中小牧场因成本压力等因素有所减退,但乳企自有控股的牧场、牧业集团以及集团企业的奶牛数量却在增长,导致总体产能持续增加,远超市场需求,使得原奶价格下跌,企业面临利润压缩,从而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减少产量。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苏桐)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