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莫让明码标价沦为“价格陷阱”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3-20

消费者在网红糕点店结账时发现价格远超预期,“明码标价”四个字便显得格外讽刺。

近日,连锁烘焙品牌泸溪河桃酥,因小贝系列产品标价混乱陷入舆论漩涡:原味小贝标价“23.9元半斤”,而海苔味则标价“32.9元一斤”,两者标价单位混杂、字体大小悬殊,导致消费者误判实际价格。这场看似合规的标价争议,再次暴露了实体零售领域长期存在的价格标示乱象。

据了解,自2022年7月起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虽要求经营者销售商品时明确标示商品的品名、价格和计价单位,但未对“数字大、单位小”的标价方式作出限制,也未对计价单位作出具体要求。泸溪河正是利用这一法规空白,将高价商品以“半斤”为单位拆分标价,同时将关键计价单位以极小字体呈现,营造低价假象。这种“合法却不合理”的操作,是典型的“误导性营销”,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破坏了市场交易的透明度。

消费者的不满不仅源于经济层面的损失,更来自心理层面的被欺骗感。有网友直言:“同一家店、同一品类用不同标价单位,简直是考验眼力和数学能力”。这种“算计式营销”虽能短期内提升销售额,却会透支品牌信誉。正如“雪糕刺客”事件后部分品牌遭遇销量滑坡,泸溪河若持续游走于标价灰色地带,恐将重蹈覆辙。

破解“价格刺客”困局,需从法规完善与商业伦理重建双向发力。监管部门亟需细化计价单位与价格字体比例等规则,从源头压缩操作空间。对企业而言,与其在标价上费尽心机,不如将精力投入价值创造。当消费赛道陷入同质化竞争,谁能率先建立价格诚信体系,谁就能在消费者心智中抢占高地。

商业文明的底线是对人的尊重,明码标价制度就是为保障买卖双方公平交易。而今部分企业却将其异化为“合法误导”的工具,这不仅是商业伦理的倒退,更是对消费主权的轻慢。在信息愈发透明的消费市场,任何试图利用信息差牟利的行为都将加速反噬。网红品牌若想摆脱“昙花一现”的宿命,就必须认清:真正的“爆款密码”从来不是营销套路,而是诚信经营铸就的价值认同。毕竟,消费者愿意为品质支付溢价,却不会为算计买单。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耿伟杰)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