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花钱买“假分数”,埋下“真隐患”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3-01
随着2025年考研成绩公布,在电商平台输入“考研成绩”,就会出现“考研成绩网页定制”“考研成绩P图”“改考研成绩”等搜索结果。商家以5元到69元不等的价格,为考生提供伪造考研成绩的服务,形式包括截图、录屏甚至网页操作。这种花小钱购买虚假成绩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还有触犯法律的风险。
对于考生而言,购买虚假成绩截图看似是一种自我安慰,实则是自欺欺人。伪造成绩或许能暂时蒙蔽家人,却无法掩盖自己真实的能力与水平,反而会让考生陷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忽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暴露短板。
此外,伪造成绩还可能对考生的心理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一旦造假行为被揭穿,考生将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甚至因此失去再次备战考研的信心与动力。与其用假分数换取短暂的安慰,不如正视现实,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道德与心理层面的风险,考生在购买伪造考研成绩服务时,还可能面临信息泄露与法律追责的双重威胁。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很可能被用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给考生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考生参与造假行为本身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虽然法律目前对购买修改分数服务的行为尚无明确界定,但考生若利用假分数进一步操作,如用作留学或工作申请材料等,则涉嫌欺诈,情节严重者可追究法律责任。如此看来,考生花钱购买的是“假希望”,为未来埋下的却是“真隐患”。
而商家利用考生和家长对成绩的焦虑心理,通过前端代码篡改或提供P图服务从中获利,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考研招生秩序,还可能涉及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等犯罪行为。
虽然研招网工作人员表示,研招网数据由招生单位负责上报,分数出错等由招生单位负责,跟考生出示的成绩截图无关。但应该警惕的是,若个别人借伪造的成绩截图质疑判卷不公,可能会对高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干扰正常招生工作。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这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切断造假产业链,切实维护考研招生的严肃性与公信力。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苏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