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别让“网红萌娃”成流量变现工具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2-25

近日,一条女孩被绊倒的视频是否系摆拍,让坐拥2000万粉丝的小网红“瑶一瑶小肉包”陷入舆论漩涡,而其账号年广告收入或超1650万元的数据,更将公众视线引向儿童网红背后的利益链条。当流量裹挟童真,商业价值与儿童权益的博弈,已成为一个亟待正视的社会话题。

“瑶一瑶小肉包”的走红是萌娃经济的典型样本。自2021年运营以来,凭借软萌形象和农村生活记录,通过表情包、明星互动及官媒转载实现破圈传播。然而,争议视频中母亲在评论区回复“上次这样没拍到,说让这个轻轻地弄”,以及此前拜年视频中孩子冻红双手、超龄未入园等细节,引发公众对父母利用孩子博取流量的质疑。其实质,是公众对儿童沦为商业工具的本能警惕。

从商业逻辑看,“瑶一瑶小肉包”印证了萌娃赛道的变现潜力。据第三方数据,其1~20秒广告报价40万元,60秒以上达55万元,远超90%同级达人,近三个月发布的6条广告收入或超240万元。母婴、快消品牌瞄准“宝妈”群体的购买力,而无需复杂剧本的日常记录模式则降低了运营门槛。这种高回报模式催生大量效仿者,却埋下隐患——当内容从真实记录转向刻意策划,儿童的真实生活难免被流量需求重塑。

更深层问题在于儿童权益与商业利益的冲突。一些“网红儿童”背后已有完整的利益链支撑,更严峻的是行业缺乏规范。尽管广告法明确规定未满10岁的儿童不能代言广告,中央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数次重点整治利用“网红儿童”牟利,但现实中摆拍与真实的界限依然模糊。

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推动源头治理。平台要强化内容审核,建立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对违规账号及时处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更应平衡好记录与干预的尺度,将孩子的健康成长置于首位,警惕将亲子关系异化为“老板与员工”。

孩子的成长不可逆,流量再汹涌,也应以守护童真为底线。值得欣慰的是,争议后“瑶一瑶小肉包”已入学幼儿园,账号关闭商业合作渠道。但此次事件绝非个案,社会仍需反思:当4岁孩童的哭笑被标上55万元的价码,我们该惊叹于流量的造富神话,还是追问谁为被透支的童年买单?答案或许藏在那条被删除的绊倒视频里:若商业的脚步骤然停驻,镜头之外,孩子的泪水本可不必成为筹码。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耿伟杰)


编辑:史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