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青岛: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用力,让城市更有温度
大众·风口财经 2025-01-11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青岛通过一系列现代化、高质量的民生服务体系转型,为市民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保障。青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出新举措、新政策,努力织密民生保障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更有温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岛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制定新一轮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支持家政服务业发展促就业等政策措施,稳就业扩岗位。据统计,2024年青岛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65万个,累计兜底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2.08万人。

教育工作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青岛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2024年推动开工中小学和幼儿园32所,推动续建完工42所,改造完成农村薄弱幼儿园51所,有效提升学位供给能力,提高办学条件。

医疗保障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青岛实现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79.2%,全面取消职工普通门诊定点签约的规定,实行门诊自由就医,在职职工在基层(含一级)、二级、三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分别提高至80%、70%、60%,退休人员相应提高5个百分点。建立“双挂钩”的社会救助动态调整机制,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标准增幅与低保增幅挂钩,增加困难群体收入。

城市空间改造,是群众家门口的“民生工程”, 青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优质化,通过加大对城乡建设的投入和优化布局,使公共服务覆盖更加均衡。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开工,21个项目已完成回迁分房,1.6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区域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增强老年群体幸福感,青岛安排资金近2亿元,支持构建养老机构、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站点三级市场化服务网络,更好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青岛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体制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例如:作为政企政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民”活动要深化线上线下融合举办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形式内容,围绕保障改善民生等,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建议。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察民意、听民声、体民情,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让更多群众声音得到回应,让更多群众意见转化为政府决策,使各项政府工作更加顺民意、得民心。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青岛市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保障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民生保障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有助于提升民生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些举措既是对人民期待的具体回应,也是对新时代城市治理能力的有力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相信青岛一定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用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实事,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青岛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美好城市。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