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宜居宜业强村富民 青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起势
大众·风口财经 2024-12-20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青岛是拥有千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同时也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所辖10个区市有7个是涉农区市,全市陆域面积中的农业农村面积占到80%以上。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青岛当先锋、挑大梁,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激活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池春水”,今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363.35亿元,同比增长4.0%,高于全国、全省0.6、0.2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第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起势。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青岛将保障粮食和各类重要农产品生产作为乡村振兴“头等大事”。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10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区,带动全年粮食面积720万亩,预计全市2024年粮食总产量310万吨以上。树立“大食物观”,统筹抓好蔬菜、水果、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前三季度蔬菜总产量达411.98万吨,果品总产量72.9万吨,肉蛋奶总产量81.43万吨。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新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特质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46个,连续5年入围全国十强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全国农业领域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青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处处可见

在平度市“印象大泽”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特色葡萄产业种植3.5万亩,相关从业人员达5万人,带动全镇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在胶州市洋河镇艾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艾山泽丰等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们种植艾草,500余亩种植面积,10余种艾草产品,让农民年均增收1.2万元……奏响农村经济发展最强音,靠的是产业振兴这把“金钥匙”。

青岛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深入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今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4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00家,营业收入突破1859.5亿元。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389.2亿元,同比增长8.3%,连续10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推进32个农业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拉动一产固投增速领先全国全省。深入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登记农作物新品种72个,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绿色,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近年来,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一体化打造“杨家山里·原山原水”品牌,带领百姓增收致富,成为青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我们这里一年比一年好,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多,回乡不比在城市差。”外地务工回乡村民杨美娟的一席话,让“希望的田野”变得具象化。

青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片区引领、“点片面”统筹的方式,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市布局建设6个省级、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快推进103个年度重点项目,形成乡村“五个振兴”共同体。高标准建设和美乡村,总投资9.12亿元,新建省级和美乡村112个、市级和美乡村100个,开展“大地流彩—青岛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系列活动,推动乡村振兴由表及里、塑形铸魂。

在青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处处可见

不断彰显强村富民效应,青岛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42元,位居全省第一,1.4万脱贫群众脱贫成效持续巩固。大力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新增交易额25.88亿元,实现村集体溢价增收3558万元。建立“金融+产业”联动机制,创新定制“种子贷”“民宿贷”“设施贷”等8款“琴岛”系列贷产品,累计投放超90亿元,系统构建“19+6+N”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撑体系,预计全年提供风险保障总额达100亿元以上,进一步夯实农民致富基础。

以产业振兴为引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画卷,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在全省、全国乡村振兴大局中“打头阵、当先锋”,青岛正满怀信心地向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新篇阔步前行。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王好)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