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反向驯化,年轻人对算法的“智斗”
大众·风口财经 2024-12-17

对着手机喊太贵,机票降两千——看上去戏剧性的一幕,却真实地发生在消费者身上。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这是用行动向平台表达了最有力的反抗:平台若不改变,终究会被算法反噬。

所谓“反向驯化”,是指一些年轻消费者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从而避免被平台“杀熟”。在算法无所不在的今天,大数据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的生活紧紧包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被精准捕捉,使用互联网服务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活,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算计”。

前不久,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消费者协会开展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明确表示曾遭遇“大数据差异化营销”,仅有8.7%的消费者认为没有遇到过。

因此,大数据杀熟看上去是技术问题,实则是诚信问题。算法只是其工具,如何利用这一工具,体现着平台的价值观。必须明确的是,任何算法都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网络生态为代价,这也是平台经济发展始终要坚持的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

早在2021年,为探索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在有关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唯品会、京东、美团等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曾签署《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明确对大数据杀熟说不。但几年下来,只靠平台承诺,针对消费者的“算计”不会自动消失,甚至会被“杀”得越来越凶。

年轻人是平台经济最大消费群体,此次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显示出年轻人对大数据杀熟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用技术反制技术,用算法对抗算法,年轻人这一次有力地反击了这种数字化“剥削”,其本质就是让算法服务于用户的利益,而非让用户被算法所算计。

要方便,更要公平——此次年轻人用行动对算法说不,不仅仅是一种创意和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折射出年轻人在数字时代权益意识的觉醒。对互联网平台来说,更是对其价值观的灵魂拷问:算法,到底是服务消费者的助力,还是商家逐利的工具?这不仅是对平台商业模式的挑战,更是对整个互联网生态的深刻反思。每一个平台企业都要深刻认识到,大数据杀熟,蚕食的是消费者的信任,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互联网平台产业的形象,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善其身。

值得注意的是,“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正在开展,明确要求重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再次传递出国家监管层面整治乱象的坚定决心。

铲除大数据杀熟这一网络痼疾,互联网平台自我开刀时不我待!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王贝贝)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