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高仿车险”泛滥,亟待填补监管漏洞
大众·风口财经 2024-11-27

近期,不少车主反映在购买车辆商业险时,被一些名称中带有“泰康”“平安”等字眼的公司误导购买了所谓“统筹险”。而售卖这些“统筹险”的公司,只是注册了机动车安全统筹业务的企业,却以正规保险公司的名义混淆视听,通过保险中介在各地销售此类产品。从反映情况来看,购买此类“统筹险”的车主在发生事故后往往无法获得赔付,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车辆安全统筹”原本是一种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的机制,每位成员交纳一定费用,事故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赔偿。然而,这一机制被一些企业滥用,通过变相销售违规保险的方式牟利。数据显示,目前此类变相销售违规保险的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形成了庞大的灰色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让这种“高仿车险”掉入“监管漏洞”,规模泛滥滋长。

这类公司涉嫌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本应由专业金融监管机构规制。但金融监管部门只能监管合规持牌保险企业,机动车安全统筹业务不在其责任范围,于是导致这些“统筹公司”既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也逃避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有效约束。

据悉,一些“统筹公司”仅利用“一网通办”便民服务,通过书面提交资料便成立公司,且不在注册地运营,使得属地市场监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即使收到投诉举报,也只能将其列入异常经营名录,无法直接注销其营业执照。因此,这些“统筹公司”即便多次曝光,仍然能够招摇撞骗。

对此,相关部门应明确“统筹险”的法律地位和性质,制定或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查办“统筹公司”,从源头出发,堵住监管漏洞。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保险知识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统筹险”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消费者被误导购买“高仿车险”的风险。

对于已经购买“统筹险”的车主来说,可向保险监管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并请求调解。也可根据合同约定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要求经营者承担退费和赔偿等相应法律责任。

面对“高仿车险”泛滥,有关部门必须迅速行动起来,铲除“统筹险”灰色市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许耀文)

编辑:刘建